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2015-05-30 19:36张晗萍
成才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小班成因

张晗萍

摘 要:攻击行为是常见的一种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攻击性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小班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小班;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它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易出现的一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采取的不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长此以往,还将对幼儿自身的品格发展、道德感的培养造成极大危害,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421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不良行为表现。

本文针对攻击性行为,以表现较为典型、明显的小班幼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探索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目的在于能够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昆山市××幼儿园小班幼儿。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四、昆山市××幼儿园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

1.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

(1)对父母长辈基本缺乏尊重。案例:晨晨是小二班的一个小女孩,性格活泼开朗,与班上的其他幼儿都相处得很好。一日放学后,奶奶来接晨晨,晨晨非要买门口小商店里的炸鸡吃。由于前几天主班老师刚给孩子们上过一堂健康食品的活动课,晨晨妈妈也一直提醒不能老让孩子吃些没有营养的东西,所以奶奶这次没有同意给晨晨买。晨晨当时就在商店门口闹腾了起来,一边踢打着奶奶一边说:“给我买,不买我就不要你这个奶奶!你给我走!”这时正好碰上班上的严老师经过,在严老师的指责和劝说下,晨晨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奶奶回家了。第二天,严老师就在班上严厉批评了晨晨打骂奶奶的行为,并教育其他幼儿一定要尊重爱护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分析:由于父母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所以晨晨一直是由奶奶照顾的。奶奶对晨晨非常宠溺,几乎是有求必应,使得晨晨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在奶奶那儿得到满足,而一旦哪次奶奶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她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对奶奶动手打骂。

(2)较难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案例:小蕾是个十分聪明的小女孩,但与班上其他小朋友却相处得不太好。一次游戏时间,小蕾正和同桌的另外两个小女孩在玩积木。隔壁桌的悦悦因为不想玩橡皮泥,就想加入她们一起搭积木,另两个小女孩表示同意她加入,但小蕾却不愿意,她推搡着悦悦,说:“这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可以来玩!”悦悦说:“老师说了可以一起玩的嘛!这个积木有这么多,我也想搭城堡!”小蕾见悦悦不肯走,生气地推倒了悦悦搭了一半的城堡,捡起一些积木扔向悦悦,并把剩下的积木全部拢在自己怀里,坚决不肯给悦悦玩。

分析:小蕾是个独生女,一向在家中独自享用所有的玩具。初到幼儿园时,她非常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共同使用玩具。在老师的教导下,情况略有好转,但仍时不时的会发生上述的冲突行为。

2.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1)父母冲突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性格养成的重要场所,这里有他们最亲近的父母、亲人,家长的行为方式在很多方面对幼儿的性格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成长在父母经常争吵、发生暴力冲突家庭中的幼儿,多数都会养成较为偏执的性格,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对他人进行攻击。有些幼儿甚至模仿父母的行为,对周围人总是动辄打骂。而父母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缺乏关爱,不懂得该如何友爱地对待周围的同伴,故而也采取了一些攻击性行为。2)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家庭因家长自身性格的原因,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孩子一旦犯了错,不是温和地对他讲道理,而是怒目相对,狠狠地打一顿,认为这样孩子就能记住教训了。殊不知长此以往,暴力的教育方式也会养成幼儿崇尚暴力的性格,遇到问题时只会用拳头来解决。还有一些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则是太过溺爱,有求必应,如上文中的晨晨,就养成了任性、蛮横、不讲理的性格,难以与其他幼儿和谐相处。更有一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就对孩子说:“要是有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打他!”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认知,以为暴力就能解决问题。

(2)同伴因素。有些幼儿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在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时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只能简单地用暴力解决,伤害同伴。造成的结果就是被同伴排斥,变得更难与他人相处,也使自己产生了挫折感甚至敌对情绪,进一步加剧了攻击意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幼儿之间还很容易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模仿。通过模仿一些同龄伙伴,幼儿很容易形成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一个不擅攻击的幼儿若长期处于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容易也采取攻击行为对付其他幼儿。

五、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1. 教师要关注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由于认知水平较低,幼儿对于来自同伴的信息的判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相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则更为低下。若幼儿对他人的行为判断为是敌意的,那么他的行为也会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判断力,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让幼儿明白打人、踢人、骂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是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如通过角色游戏或者讲故事,塑造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角色形象,让幼儿从旁观者的角度清楚地看到攻击性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明白这样的小朋友是不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喜爱的。

2. 教师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师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制止,批评教育,决不能姑息纵容,要让幼儿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但在批评教育时也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大吼大叫,呵斥会让孩子恐惧,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如在玩娃娃家时,若发现有排斥其他幼儿加入游戏的现象,就可以对他们说,让这个小朋友做邻居,到你们家做客,大家一起玩吧!

3. 家园合作,家长要为幼儿提供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对于3岁~4岁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各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和谐互爱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多和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有矛盾冲突时,要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发生争执,更不能有家庭暴力,应采取恰当温和的方式解决,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采用合理统一的教育方式。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应及时对其讲明事情道理,给予适当的惩罚,不能包庇溺爱,更不能用暴力教育的方法。各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也要统一,以免在教育孩子时出现分歧,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小班成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