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5-05-30 10:48叶山岭
成才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普通高校培养模式

叶山岭

摘 要: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刻体现了其人才观和教育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环节,以及学生实践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机制等配套环节,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针能否得到切实落实的关键。

关键词: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04-02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刻体现了其人才观和教育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环节,以及学生实践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机制等配套环节,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针能否得到切实落实的关键。普通高等院校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大学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课,在课程设置的思路上,把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下将两者统一起来。这种分化对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背景是有害的。近些年来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西方的大学普遍采用了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的做法。而且高等教育的低年级普遍不分专业,全部学习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宽泛的课程,这一点无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鉴。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比较宽的知识背景,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这不仅符合创新人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符合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基础课课程体系内部也要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有些传统的基础课课程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性,难以对专业课教学形成支持,且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因此要对现有的基础课进行筛选、调整、补充、更新,突出基础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拓宽基本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质的意义。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的教材虽经过多次改版,但有些在内容上仍然显得陈旧,一些实际当中已经被淘汰的内容、方法仍然作为教学的内容;反之,一些新的、实用性强的内容却没有被包含在教学的内容当中。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既能呈现本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领域新的发展和动态。另外,现有的很多教材在内容上除了理论的表述以外,很少考虑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表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具体问题的案例分析少,在文科教材中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忽视。实例的意义不仅是补充说明理论的结论,对实例的分析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因为理论的论证、表述往往只呈现正面阐述,而实例就丰富得多。我们的很多老师习惯于教课直截了当、直奔答案,之前不设置问题,之后不联系实际。这样的做法客观上削弱了课堂教学本该有的价值。此外,具体事例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联系实际、实例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学科的了解,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层面、多视角去看待问题,这对学生思路的拓宽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二、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头讲到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比较重视对知识内容的传达,往往要学生关注内容的细节,而不强调当中所蕴含的方法、精神。这种传统的注入式的方法具有教学效率高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注入式教学几乎是所有课程的唯一选择,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讲授以外,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促动不够。这种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其实现形式是将课堂教学的方式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拓宽为增加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性,转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性。比如,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将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自己的课堂讲授的比重很小,讲授的目的在于明确问题的特点、理清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核心。课堂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了从事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实际上提出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完成提出问题和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的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培养、锻炼。相对于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课堂气氛就要活跃得多,公开争辩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互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相互激励,相互影响,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习热情得到释放。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启发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这对于开启学生的思路,鼓励创造性思维无疑很有益处。

三、加强实践这一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实践机会少的现象。教育创新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因为创新能力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并且最终要以创造性的成果表现出来。所以,普通高校应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通病就是动手能力差,这和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实践经验的匮乏。课堂实验是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实践方式,但我们的教学中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没有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难得的机会。所以加强实践首先是加强教学实验的环节,除了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外,要注意内容创新,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强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性。教学实验只是学生实践当中的一个方面,其他的还包括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等,这些实践方式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一个难得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实现全面提高的机会,应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有所创见。此外,高校应该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应建立规范的实践体系,使实习能够与之后的工作实践、生产实践相衔接。这一点很多学校做得很不够,很多院校在实习的内容安排往往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留下发挥、创新的空间。尤其是校外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促动作用,但是由于不便于管理、考核,又需要经费和花费较多的人力,所以一些学校实际上弱化了这个环节,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损失。其实,这样的实践机会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合作的精神和艰苦、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是学生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

四、将“创新”纳入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其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学习积极性调动的影响极大。目前,我们普遍采用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考试。无疑,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我们现行的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在大学的考试,最主要的是期末考试,也就是一门课程的结课考试,主要是采取笔试的形式。这一考核方式的评价指标是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是看学生所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考试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以教科书上的内容为考试范围,考题中综合性的题目很少。这样的考试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否下功夫去掌握了。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无法反映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由以成绩论英雄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上来,将考试的目的、重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学习,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起到切实作用的方面,包括如何查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想出精彩的点子、写出精彩的论文等等。可以从改变考核的形式、频率与考核内容这三方面同时入手。在考核的形式上,除了笔试的传统形式外,结合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增加半开卷、口试、小论文等,并将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也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从考核的频率上来说,就是增加平时的考核,调整、降低期末考试和结课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在考核的内容上,则要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这三个方面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一方面使考核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的状况,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去扎扎实实地学习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并以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促动。这样的考核也包含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真正地去关注、钻研、探讨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所学的这门课在专业特点上的理解,这对于激发学生去寻找、发现个人的学术兴趣的方向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学校还要建立合理的、能反映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估体系,使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能够在学生的综合考评结果中有所反应,有所体现,使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创意大赛、科研活动等方式使他们真正花在学术创新、科研创新上的时间、精力能够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有所反映、回报。

同样,对教师的考评也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考评指标包含在内。我们现行的对教师的考评,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教师科研水平的考评包含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考评,而在对教学的考评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未作为一个指标被纳入现行的对教师的考评体系中,这在客观上就使得考评难以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形成促动。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这势必增加教师在备课上的压力;要求教师关注各种学生实践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给予多方面的指导,这势必要求教师去做很多实际的工作;要求教师增加对学生平时的考核而不是以期末考试或是结课考试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这势必增加教师作业批改的次数和数量。这些方面都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这些方面教师时间、精力的投入又势必影响教师对科研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所以,随着这些方面工作量的极大增加,势必要求将这些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加入到对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如果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的改革不配套,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教育创新就难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l]马继刚.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明远.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美国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普通高校培养模式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