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差异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各大区域的内部,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演变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其他地区仍处演变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行政区划看,京沪琼藏粤黔黑七省(市、自治区)已经实现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其他省(市、自治区)尚处于不同追赶阶段。影响我国不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国家区域功能定位对产业结构演变有重大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取向;区域产业转移是影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区域 三次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演变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是通过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动态配置实现的,其动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相对收入的差异(克拉克,1940),这一差异可以通过相对国民收入即相对劳动生产率来体现。库兹涅茨(1946)的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值结构的变动上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国内研究也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刘绵勇、周晓红,2005),支持库茨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观点。但李平(2005)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极强的二元经济特征和政府主导痕迹,所以其优化过程更为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整体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产业分布存在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和全国整体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有很大差异,因而除了研究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演变之外,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问题,以把握我国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现状,了解其影响因素,从而在政策层面采取适宜的策略。
二、我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现状分析
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最快,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最慢。
(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最为发达,产业结构演变也推进最早、最顺利,也最为成功。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都呈下降趋势,农业在东部地区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已经下降到7.3%。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虽然有所波动,但2004年以来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至2013年已经下降到43.8%。东部地区服务业的演变和第二产业正好相反,在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的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自2004年以来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2000年来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2009年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东部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比全国产业高级化进程要早4年。2009年以来,东部地区服务业继续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3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9.0%,距50%仅一步之遥。
(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整体上刚迈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服务业增长速度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比重结构上,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13年的占比为11.3%,仍在10%以上;第二产业的占比先后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周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呈不断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08年跃升到了51.0%,自此以来一直都维持在50%以上,但2011年以来占比表现出逐年小幅下降的迹象;第三产业的占比同样呈现出波动特征,14年来都在34.4—37.5%的区间小幅波动,2009年以来曾连续两年向下,但随后占比开始回升。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在近两年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呈现出二三产业之间占比差距缩小的积极迹象。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中部地区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太一样,呈现出一些差异性。和中部地区一样,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升降周期,第二产业的占比同样是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后自2011年开始进入第三周期的占比下降阶段;服务业的波动趋势也与中部地区相似,第一产业占比则同样呈现出类似的单边持续下跌走势。所不同的是,在西部地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占比曾经在2002和2003年十分接近过,而后差距再次拉大;2005年二者再次接近,随后虽然还有一次接近,但总体上是表现出差距扩大趋势。此外,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占比虽一直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未越过50%的高度,而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一直都40%上下波动,这一占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
(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
东北地区在我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这不仅仅是指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也包括其经济地位和产业结构的特殊。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在东北三省一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在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一直都在50%上下波动。东北地区多为我国的传统粮仓,农业地位相对重要,反映在产业结构上,2000年以来农业在东北地区的占比并没有明显下降,2010年以来甚至还有所上升。受一二产业占比相对稳定影响,2000年来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占比也是只在34.9—38.5%的窄区间内上下波动。总体上看,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时间序列的三条回归直线几乎是呈水平平行状态分布;也就是说,14年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演变。
三、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现状分析
(一)京沪琼藏服务业发展明显超出第二产业
从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看,北京、上海、海南与西藏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总体上看,京沪琼藏已经初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994年,北京服务业就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1999年,上海完成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也正式步入了三次产业高级化阶段。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其政治地位和区域面积,决定了其第二产业发展空间的相对有限,因而在市场规律本身的作用下,改革开放的早期,就率先完成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的顺利演变,至今已经建成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区域。海南的情况非常特殊,1992年以前的海南,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区域,农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第一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海南服务业在1992年超越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区域产业结构从“一三二”转变为“三一二”,然后在2010年才演变成目前的“三二一”形态,至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海南的地位基本相当,第二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海南服务业的发展,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发展相对占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的,走的是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产业结构演变道路。西藏的情形和海南有些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西藏服务业同样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发展相对占优势的基础上跃升为第一大产业的,1997年,西藏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海南不同的是,服务业在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一直都明显高于海南,第一产业的占比则一直都低于海南,第二产业在西藏的地位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在海南的地位,而且西藏的第二产业也早在2003年便已超越第一产业,将三次产业结构从“三一二”转变成了更为合理的“三二一”;也就是说,与海南相比,西藏的三次产业结构相对更为合理一些。
(二)粤黔黑已经完成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顺利超越
在201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贵州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6.1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第一产业;广东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黑龙江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0.3个百分点,也都已经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的演变。2009年,贵州服务业发展突然加速,当年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了6.9个百分点,从而顺利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区域增加值最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在广东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占比长期维持在50%以上,一直到2013年,广东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才首次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超越。黑龙江制造业在三次产业中也一直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维持在50%以上,近两年才下降到50%以下,并在2013年被服务业超越,让出了增加值最大产业的领导地位。与广东所不同的是,农业在黑龙江一直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2010年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三)津苏浙甘已经迈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期准备阶段
总体上看,天津、江苏、浙江和甘肃已经迈入了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形态演变的前期准备阶段,或者说是已经进入了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窗口期。2000—2002年,天津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曾连续下降,而服务业占比则连续上升,二者差距在2002年缩小到了1.7个百分点;但随后制造业却自2003年开始再次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逐年回落,二者差距再次拉大,出现了三次产业的逆演变现象,一直到2008年这一趋势才得到扭转,2013年二者差距再次缩小至2.5个百分点,再次给三次产业的结构演变创造了机会。第二产业在江苏一直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都在50%以上,2000年以来只有2013年的占比略低于50%。2001—2006年,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同样存在有逆演变现象,但自2007年以来三次产业开始沿着常规路径演变,至2013年二者之间差距已经缩小至4.5个百分点,距离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已经为时不远。第二产业在浙江同样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占比一直也都在50%以上,直至2013年才下降至49.1%;浙江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至2013年,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为3个百分点,如果顺利,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态演变预期在近几年将会发生。甘肃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也在顺利平稳推进,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服务业占比波动上升,第二产业占比虽有波动,期间甚至还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占比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至2013年二者之差已经缩小至4个百分点。
(四)绝大多数地区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2013年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占比看,全国目前尚有多达20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三次产业演变中前期阶段,尤其是青海、陕西、河南三省,第二产业的占比仍在55%以上,第二产业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而且其中的青海与陕西两省服务业占比存在有波动下降迹象。从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的差距看,青海、河南、安徽与陕西第二产业占比值高于服务业20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地位差距十分显著;江西、内蒙古、吉林、河北、四川、辽宁、山西、福建、广西与湖北10省(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值比服务业高10个百分点以上,重庆、山东、新疆、宁夏与湖南五省(市、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值比服务业高5个百分点以上。
四、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从2000—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数据看,除2004年因为国民经济核算调整,全国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加,导致北京、安徽、甘肃、广东、贵州、内蒙古、宁夏、山西、西藏九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值比上年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外,其他各年度的变化值均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在没有外来突发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相对稳健的方式演变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快对我国制造业带来了严峻冲击,出口型制造业的影响尤为显著。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制造业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转向于寻求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复苏,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除重庆、安徽、湖北、西藏、吉林五省(市、自治区)外,其他省(市、自治区)服务业占比都有不同程度上升,而且变动幅度均高于2008年。其中天津上升幅度最快,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大幅增加了7.4个百分点;贵州、上海、陕西、宁夏、海南、山西六省(市、自治区)服务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增加也在5个百分点以上。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了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缓解就业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共同选择,从而在整体上加快推进了我国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二)国家区域功能定位对产业结构演变有重大影响
国家的区域功能定位对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区域三次产业的结构。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这类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另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这类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域定位的制约与推动下,三大优化开发区所在地的东部沿海地区显然将会占据产业优先演化发展的先机,率先在整体上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8个重点开发区域中有14个属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意味着上述地区的第二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
在城市功能定位上,国家将城市分为4个层次,分别给予了特定功能定位;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一层次,为国家中心城市;天津和重庆位居第二层次,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在具体功能上,北京是要强化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上海是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天津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重庆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上述城市功能定位显然已经直接反映在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上了:服务业已经占北京国民生产总值的76.9%,服务业已高度发达,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充分实现。上海服务业占比虽然也高达62.2%,也早已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由于承担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特殊功能定位,其制造业的占比也仍有37.2%。由于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仍然是天津的优先目标,所以其制造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并在2000年以来继续维持着波动发展态势;但其北方物流中心的定位,意味着服务业将继续加快发展,也预示着未来服务业将很快超越第二产业,进而完成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重庆的功能定位表明其显然还处于工业加快发展阶段,所以自2000年以后,重庆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在稳步上升,2011年以来才有所回落;而服务业的占比在前几年甚至还有所下降,二三产业占比的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距离三次演变的完成应该还有很长时间。
(三)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取向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则要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分布在广袤地域的我国不同区域,在要素禀赋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有显著差异。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在海南和西藏体现得非常明显,也显著影响着这两个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海南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缺少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因而其早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缺乏工业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了优先发展服务业,所以服务业获得了加快发展,并很快成为海南的第一大产业。西藏与海南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西藏拥有一定的工业资源,但由于开采困难,而且区域自然和政治环境都不适合发展工业,所以最终与海南一样选择了优先发展服务业,目前服务业是西藏的第一大产业。也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要高于海南,而具有更好自然风光资源的海南,则在农业发展方面展现出了相对优势。而北京之所以能够在企业总部聚集方面胜出,也在于其独有的信息资源、金融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的大量集中;北京在这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显然对其大力发展总部聚集经济,提升服务经济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区域产业转移是影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将在地区间进行梯度转移,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我国落后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较大发展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产业转移的流向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长期存在,产业现实布局和中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必要和可行。当前,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将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二是能源价格上涨、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和东部能源资源衰竭,将进一步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从中东部向西部转移;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急剧增多,电子通信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
很显然,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地第二产业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持续提升,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影响。14年来,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47.0、39.6、42.7、35.0、50.3上升到了2013年的55.4、47.0、54.6、53.5、53.9,其中江西、湖南两省的占比上升幅度最为明显;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从2000年的41.4、43.2、44.1、39.7、36.5上升到了2013年的50.5、57.3、55.5、54.0、47.7,但除重庆、青海、陕西、内蒙古、广西之外,西部其他省(自治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如甘肃、宁夏、贵州与云南,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加快发展的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相关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继续转移,中部地区各区域二次产业将发展到峰值,随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随着本地服务业发展和东部地区服务业的转移而出现下降,服务业将完成对第二产业的整体超越。与之相随的是,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成熟,必将导致相对优势的弱化,进而会推动制造业逐渐按照梯度原则逐渐向西部、东北地区转移,推动西部与东北地区制造业占比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常浩娟.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3(2)
[2]程晓农,吴仁洪.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演变与现实抉择[J]. 管理世界,1987(2)
[3]何雄浪,胡运禄,杨林.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J].财贸研究,2013(1)
[4]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
[5]江世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6]蒋丽丽,周丹.农业现代化对我国服务业占比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3(9)
[7]李诚固,黄晓军,刘艳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J].经济地理,2009(2)
[8]孙瑾,刘文革,周钰迪.中国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4(6)
[9]孙军,高彦彦.产业结构演变的逻辑及其比较优势—基于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7)
[10]万志博.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7)
(杨仁科,1987年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城市经济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