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英
作为教师要端正思想提高业务水平,还要更新观念,树立全新思维,讲究教学方法,引入情境问题设计方法,激发内在学习兴趣,保证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情境设计学习兴趣有效教学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关键在于要创造好的课堂气氛和环境,还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端正思想态度,提高专业知识
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工作,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敬业精神,积极的教学热情,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础要备好课,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新课标下的教材教法,针对上课班级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勤与同事交流探讨,选取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手段。另外,教师在做好日常授课工作以外,还应该进行再教育,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修水平。
二、更新观念,树立新时代教师形象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勇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时教师起的只是引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2.教师角色的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心目中教师多数是这样的:上课的样子太严肃,说话的方式太庄重,言语中缺乏商量,学生思维受到抑制,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太拘束了。那么作为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究竟应该怎样扮演角色?新课标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数学教师是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思维的保姆,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做学生们的玩伴、学伴,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否则,我们辛勤培养的不过是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机器人”。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改善教学理念,讲究授课技巧。
1.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主动学习,情境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思维过程。好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学习新知识时,结合课本中给定的情景图,制作课件,设计情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知识也会掌握得较好。
2.情境设计的方式方法:
(1)新课内容有关的趣题引入。备课时注意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找有关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为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选取小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内容,作为引例入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积极性。
(2)联系实际生活例子引入。加强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信息,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我们要相信,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学知识的经验是有一定深度的,有时比起教师来,他们可能会更“见多识广”,比如提出问题:帮学校主任解决用电问题,就有现实意义。学生从学校前半年各月用电度数中,发现学校那个月用电量大,来分析是什么原因,为节约用电,后半年每月用电量最多不能超过多少,结合自己家庭经验,可以采取哪些办法?这样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并贯穿了节约资源的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功的社会情感体验。
(3)悬念引题。向学生提出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开头,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看赛车比赛吗?今天森林动物园要举行一场赛车比赛,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赛车在圆形赛道奔驰的画面,然后暂停,提问这次比赛谁能获得冠军?因为什么?之后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圆的认识。
(4)布置陷阱法。在引入新课时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故意布置疑点和陷阱问题,让学生们回答,之后再给出使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之后结合新课内容进行讲解,犹如侦探故事一般,吊住学生的胃口,使之欲罢不能,真正做到引人入胜。
四、情境问题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并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充分友好地与同伴交流,教师适当时帮助和指导,善于听取选择学生意见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的方向,在讨论中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
2.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教师就是要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既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习的目的是使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还是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去学数学,上课才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3.课堂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多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教学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提问和不区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淡化了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采用情境问题讨论教学,要考虑三个问题: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发现共性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设计情境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共性思考的内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创设有针对性的、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民主教学中,通过动脑动手实践,学生能体验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不仅能获得知识、应用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保证,达到新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