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

2015-05-29 06:24吴金开
文理导航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课堂

吴金开

【摘 要】文言文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凝聚着中华文化。尤其是选入课本的作品,蕴涵丰富,启人深思,焕发着生命活力,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文言文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文言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要摆脱困境,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学生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前一天刚讲过的内容,第二天提问学生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很多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种时候,身为语文教师,觉得特别纳闷:昨天不是一字一句地教过吗?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到现在还是云里雾里弄不清、理不明呢?静下心来想想,原因在于我们做教师的“好心办坏事”——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舞台,我们需要也只有把学生的舞台归还给学生,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因此,必须改变“老师教,学生听”这种低效率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少讲多读,以读促讲

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巩固课文中的文言生词,促进学生学会分析和掌握文言语句,还能促进学生逐步理解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如教学《三峡》一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配合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学生很快就能领略三峡的美以及课文巧妙的写法。又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认真体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等人物对话。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就在比较中引发了他们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二、了解需求,有的放矢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满脑子“我认为”,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重点、难点,没有顾及学生的真实需要。所以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原以为把重点的字词讲透了,难点也突破了。可事实却往往不如人愿,精心设计的预案在课堂上成为形式,预设的课堂精彩不曾出现,原以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却不懂;而认为难点的学生却已经掌握,造成师生之间“心灵不畅”。不妨要求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先预习课文,将不理解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按照字词、句子、内容、写法等进行归类,对于大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课前发现学生对“闲人”一词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不大理解。授课时,就将这两个问题当做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力求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教学《出师表》时,先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理解课文,明确诸葛亮写作这篇表的目的,学生在归纳完三条建议后,就有学生提出:诸葛亮在讲完三条建议后,为什么还要特别提到“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这两件事?对于这个问题,上课时,让4人小组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联系诸葛亮的为人思考讨论,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明确了:诸葛亮在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之后,特别提到“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这两件事,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学生的疑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迎刃而解。

四、提供机会,展示自我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爱表现,渴望得到肯定。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给更多学生展示与体验的机会。教《曹刿论战》的前一天,由科代表指派学生承担课文的“讲授”任务,负责“讲课”的同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学生依事先定好的顺序走上讲台,把自己准备好的那一部分课文在班上讲解,完成“讲课”过程。讲完后,让大家对同学的讲解予以评论:或肯定其讲得好的地方,或指出其错误、缺点所在。学生非常感兴趣,“备课”、“讲课”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揣摩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达到对人物及主题的把握。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事实证明,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方法一改过去沉闷枯燥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效果非常明显:课外钻研课文、做预习的学生多了,课堂积极思考、勇于发问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明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而当一位教师真正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师的幸运,因为,他们都将从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摈弃传统文言文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的“满堂灌”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让学生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0)

[3]方智范,黄厚江等.《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中华语文网.2012-01-12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课堂
文言文阅读专练
欢乐的课堂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言文阅读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