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郑毅的作品像在窥视他的收藏,一个个旧旧的木盒子里封存着木质人偶、蜡烛、骨头、甚至火柴。每样物品都有着原始的温暖的材质,让人联想到童年,而这也是他创作的起源。从2009年第一件木盒子作品诞生,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郑毅说每一件作品对于他都是一个词语,而盒子里单独的物品或者奇特的组合对于观者来说则是一个个隐喻的线索,将我们引入到不同的情境和想象中去,充满趣味。“做一个有意思的艺术家”也是郑毅所希望的。
I ART:你在天津工艺美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的是什么专业?能否简单介绍下 “从艺经历”?
郑毅:在天津工艺美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的都是国画专业,2005年从研究院结业,2009年至今在宋庄进行创作。
I ART: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木盒子来创作作品?第一件木盒作品是怎样的?
郑毅:2009年创作了第一件木盒子作品,作为送给我女友的礼物,后来就继续了下来。
I ART:木盒都是自己做的么,是不是刻意“做旧”?旧旧的颜色和感觉对于作品的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
郑毅:我从来不用做旧的东西,只用新的或者旧的,做旧的就像谎言,让我不安。
I ART:会选择怎样的东西放入木盒内?从材料上来说,是否有意选择木头、麻、陶瓷、骨头、蜡等具有原始温暖属性的材质?
郑毅:我不排斥原始不温暖属性的材料,我一般根据内容选择材料,而不是根据材料决定内容。
I ART:2014年的新作品《黑色管子》中从木盒子中延伸出一条胶皮热水管,是否是一种新的尝试,想要与木盒子外部的展览空间产生联系?
郑毅:是的。想让里面的东西和空间、场域发生关联。
I ART:你的创作是否有将物拟人化,赋予物情感的童话般的意图?
郑毅:没有童话。我相信万物有神,它有自在的生命,通过作品形成一种有机的存在。
I ART:2010年的作品《咒语》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但这种构筑似乎没有延续下去,只是提供一种线索供人想象,是什么原因?
郑毅:我一般不依赖情节和故事,作品对我来说像一个词语。《咒语》是一个例外,相对具有完整的情景。
I ART:你的作品中是否有隐喻?或者是在单纯地追求木盒内物体排列组合、数量、形状质感对比等形式的美感?如《套和骨头》是否有叙事性呢?
郑毅:隐喻对我的作品来说很重要。对形式、材料的追求也很重要,但不追求单纯的形式也不追求单纯的收集。
I ART:你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是不是完全开放的?观众想象力的参与是否十分重要?
郑毅:当然是开放的。观众的享受就在于想象力。
I ART:想要通过木盒子系列作品探讨怎样的艺术问题?这一系列是否还会延续下去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郑毅:延续下去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固定于某一种风格。这些木盒试图探讨物的精神性和以及人的物化。
I ART:为什么肖像画中的人物都是面目模糊?2012年的一张《自画像》中也没有画出自己的面部。
郑毅:我画面部的目的不是肖像,《自画像》是对自身身份异化的一种反思。面目模糊反而是更加真实的。
I ART:在油画作品使用的颜料都十分厚重,布满刮刀的痕迹,有种未完成的草图感,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出于什么意图?
郑毅:创伤感。
I ART:肖像都局限于半身或者仅仅是头部,是否是对经典肖像图式的“引用”?
郑毅:不存在引用,我的兴趣在头部。
I ART:作为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是否想过放弃艺术道路?
郑毅:当然存在矛盾。艺术是对于充满矛盾的生活的再次升华,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为了谁放弃谁的关系。(采访/撰文:郭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