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化背景下,一般意义上的流行文化也就是非主流文化,是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易于流行的次文化或亚文化。目前,侵入中小学校园的流行文化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流行文化的积极方面应发扬光大、合理利用,对其消极影响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治理等对策努力消除或缓解。
关 键 词 流行文化;价值观;青少年学生
作者简介 秦廷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但现代化背景下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有些文化人,以艺术创作自由为标榜,肆无忌惮地炮制“文化毒品”,制造“文化污染”,毒害着千千万万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道德空虚、价值失落,信仰迷失。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应理性对待,科学分析,高扬主流文化,构建校园新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一、流行文化类型及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活动的文明成果。按其地位和作用,文化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区分。主流文化是传统的、系统的、大众的、起主导作用的文化,非主流文化是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现代的、易于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次文化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也就是流行文化。目前,侵入中小学校园的流行文化主要有:
流行网络文化和商业文化。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成为青少年学生高效便捷的学习和教育方式。但流行网络文化,如“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爱情”和“网络迷信”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使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剧烈的变化。有教育者把流行网络文化称之为“社会毒文化”,有家长把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成瘾成为青少年的致命顽疾,网络犯罪已蔓延到中小学校园。
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都商业化、市场化和交易化了,这是商业社会运行的法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商业社会应该有商业社会的主流文化,比如诚信、守法、公平等等。然而,我们社会的主流商业文化尚在构建当中,非主流的商业流行文化仍然大有市场。虚假的商业广告,低俗的商业宣传正在侵入孩子们的头脑,又由他们带进学校,渗透于其学习生活中,以至于有的中学生写日记,把“兴趣”都写成“性趣”。低俗的商业文化畅通无阻地侵入校园,成了令老师和家长担忧的可怕的“病毒”。
流行文化和影视文化。音乐本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幼儿园的儿歌,小学、中学的校园歌可以起到引导儿童、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因为音乐具有感染性、渗透性、潜在性的教育特性。然而现在主流音乐逐渐衰落,非主流的流行音乐却在幼儿园、中小学兴盛起来。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喜欢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流行歌曲,初中生、高中生则流行《黄蓉》《喜唰唰》《双节棍》等一些歌曲,而那些积极向上的传统的主流歌曲却无人问津了。
尽管党和政府积极倡导“以好的作品引导人、教育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商业的原因,各种非主流的影视作品如美国好莱坞大片、日韩情感剧,正在侵入我国文化市场,肆无忌惮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像美国迪士尼这样号称拍摄“全家老幼皆宜”好影片的著名公司,其属下的子公司米拉梅也发行大量直接描写人类性行为的影片,令最开放的好莱坞制片人也感觉过分。这些流行影视文化大量弥漫在中小学学习、生活的场所,随时侵蚀着他们的身心。
流行生命文化和理想文化。生命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因此生命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属于家庭的,属于社会的,属于人类的。然而这种主流理念许多青少年忘记了,他们把生命看得很个性化,“生命属于我自己”常常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名言”。由此带来的是生命的自私,缺乏为人类为社会为他人的负责精神,以至于少数青少年学生视生命为儿戏,受不起挫折,受不了困难,动不动就自虐和轻生。目前,我国中学生自杀率有愈来愈高的趋势。媒体报道的一件件中学生自杀事件,都说明了流行生命文化对青少年的严重影响。
传统的理想教育是要孩子们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但由于当今社会非理性、非主流的东西太多,让青少年学生变得很现实,连幼儿园里孩子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你问他们长大了要干什么,许多孩子都会回答,长大要当科长、局长、书记,或者要当经理、老。小学生、中学生的理想,也是家长的理想,首先是要考一个重点初中、高中、大学,然后大学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或考研,考研是为了更有把握找到理想的工作。你要是教育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谋福利、做贡献,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二、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上非主流的表现
流行文化具有瞬时性和短暂性,社会上流行着的文化经常处于不断变换之中,流行的趋势常常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因此,流行文化总是让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表现在内就是按照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无法清晰分辨现实,进行独立思考,表现在外便是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受流行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上日益呈现非主流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人生追求上,呈现功利化倾向。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规则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学生片面地认为,能不能创造价值、拥有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都是90和00后,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张扬,思考问题更加现实,行为方式追求实际。个别学生交往庸俗化,信奉社会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搞得比较庸俗;有的学生总是考虑个人得失,牺牲奉献精神明显弱化;还有的重物质轻精神,思想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追名逐利意识比较强烈。
在理想信念上,呈现自由化倾向。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学生片面地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个人的自由发展高于社会或者集体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思想消解了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集体责任感,使得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取向明显加强。在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各种关系中,一些青少年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个人轻集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仅从自我感受出发,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从而导致了他们自我认同的危机。一些青少年学生不在乎集体荣誉、不参加集体活动,对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对个人进步、个人利益过分关注,稍不如意,就闹情绪,牢骚满腹,而对班级义务、团队责任和学校荣誉漠不关心,得过且过,更想不到将来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在生活态度上,呈现享乐化倾向。在社会开放的背景下,社会消费倾向急剧增长,消费主义价值观迅速蔓延,消费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内化为人的一种心理追求。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把消费当作自我价值的表现和生活的根本意义,他们奉行“我消费我快乐”的享乐主义,致使其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追求空虚化。与此同时,受流行文化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无意识化倾向,他们在纷繁多变的流行文化面前迷茫、困惑,丧失自我意识,片面追求感官享受。流行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对青少年学生的趣味、爱好等采取迎合、趋附与迁就的态度,常常摧毁了青少年学生从先前生活中获得的秩序与意义感。流行文化还张扬西方文化,淡化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的流行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规范,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在荣辱观念上,呈现扭曲化倾向。荣辱观念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荣誉,把为了个人或少数集团的私利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作是最大耻辱。但非主流文化的蔓延正悄然消解着传统荣辱观教育中是非善恶的标准,使得一些人是非颠倒、以丑为美,不知廉耻。调查发现,部分青少年学生把投机取巧、捞取不正当利益,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把不为社会做贡献、讲时髦、本以为耻的东西当成是值得炫耀;把比阔气、追求低级趣味,当成是有“派头”、有“面子”、很“光荣”。有些学生对政治进步或政治荣誉表现冷漠,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比如,他们对入队入团等一些传统的政治进步或荣誉看得比较淡薄,而对获奖拿奖金等实际好处比较渴望和重视。
三、消除或缓解流行文化消极影响
的应对策略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对待之。对流行文化的影响,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它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流行文化能够流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特别的吸引力,往往包含着能够符合年轻人现实需要的内在价值。因此,流行文化的变迁往往能够从积极意义上推进社会道德价值趋向的变迁与发展。对于流行文化的积极方面我们要发扬光大,对于其消极影响我们要努力消除或缓解。
要用科学疏导和合理治理的方式对待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根源,强制的堵截和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只有科学疏导和合理治理,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强化文化管理和文化治理,把持正确的方向和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和治理。正视和理顺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发挥好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梳理好流行文化产生和传播后的发展方向,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真正形成主流引领、包容多样而又合理管控的生动局面。
解放思想,创新途径,变革学校德育方式。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是拘泥于一种模式:德育内容高、大、空,且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重复多遍,令人生厌;“以政治为本”而忽视“以人为本”,“从主义出发”而忽视“从实际出发”,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侵入学生头脑,学校德育究竟能否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以生为本”,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整合流行文化,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流行文化在社会上校园里流行并不可怕,问题是怎样对待它。放任自由不可取,扫荡出门不可能;让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平起平坐不行,把流行文化当作主流文化的陪衬也不行。合理的策略应是整合创新。既然我们这个社会不可能只有单纯的主流文化,学校也不可能只允许主流文化存在,那么我们就要以开阔的胸怀、理性的眼光和智慧的手法去接纳、吸收、消化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当前主流文化尚缺丰富性和强势性的时候,如果强行将流行文化拒之于校园之外,他们就会饥不择食,乃至 欲罢不能;相反,如果有选择地让一些有品味的、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流行文化随行就市,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文化选择空间,使他们在选择中识别、批判和斗争,最后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学校要在对流行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取舍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文化的整合,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状态与关系性质,列出流行文化的谱系,进行科学的分析,该剔除的剔除,该融入的融入,以综合对多样,以主流对非主流,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检查。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能美化青少年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灵性,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发展呈现出一种日新月异的势态,网络、影视、报刊正在深入到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它们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影响,愈来愈占突出的地位,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信息、向社会学习的主要渠道。根据我们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调查,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第一主要渠道是网络,第二主要渠道是影视,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优劣与好环,都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我们必须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大众传播媒介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促使这些机构多播放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能促使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节目,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作家、艺术家要为青少年生产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我们的出版、电影、电视、音像、文艺等单位,不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家校社联动,建立健全主流教育机制。首先应加强社会风气的建设。社会风气主要是由党风、政风和民风组成的。一般情况,党风会影响政风和民风,所以抓社会风气建设,首先应该抓好党风建设,用党风去影响政风和民风,使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都出现良好的风气。这无形中就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其次家长要管教好孩子,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指导子女阅读有益书籍,从小就要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性格,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习惯。最后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管理,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狠抓校风、校纪建设,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青少年的教育是个综合问题,如果社会、家庭、学校都能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那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就会得到优化,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和个性诸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全面、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12-19.
[2]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56.
[3]黄枬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86.
[4]刘明君.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5.
[5]王茝.时代特征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9(3):80-83.
责任编辑/高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