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为官不为”20年来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总结2014年工作回顾时对“懒政”问题直言不讳: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官员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是基本的政治伦理要求,是立身之本、从政之要。每一个官员都应该牢记,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应时时刻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一名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的官员。
“为官不为”却是个老问题。有的官员把自己当老爷,忘却了责任意识。尤其是感觉自己上升无望时,就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堕落成碌碌无为的懒官、庸官。有的官员将手里的权力当成寻租的资本,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刻意不为。民众千急万急,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说白了,就是奉行“有权不用,过时作废”,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自己牟私利的资源和工具,殃及治下一方。有的奉行“无事就是本事”,害怕多做多错,只做太平官,看摊守业,求稳怕乱,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如此尸位素餐,既误时误事,为民众所不齿,有的恐怕已经构成渎职犯罪,不能单纯地视作“不为”。
“为官不为”20年来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又有着鲜明的背景和现实针对性。那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提速与经济下行相伴,行政体制改革提速与强力反腐相伴,无论经济调控还是行政治理都进入了“新常态”,一些官员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无奈的“不为”和有意的“不为”。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大包大揽的状况要极大改变,尤其要防止一些官员不与时俱进,不学习,不主动适应,在岸上观望,以“没办过”“不会办”为自己的懒惰作挡箭牌。
在行政新常态下,有的官员错误地将简政放权理解为什么事都推给市场,当起甩手掌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办的事不办,该担的责任不担,贻误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反“四风”、改作风、高压反腐更是让一些官员找到了“为官不为”的新借口:“官不聊生”,有什么干劲?“规矩太多”,有什么搞头?“动辄得咎”,何苦甩开膀子干?对中央禁令和反腐采取软抵抗,留恋过去的乱作为,对“新常态”消极应对,其结果是人员不管,工作不推,经济上不去,社会不和谐,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绝不能让这种软抵抗成为另一种“新常态”。
公允地说,即便在“新常态”下,官员的待遇仍是令人向往的,稳定性高、有保障。不说做出上不愧于国,下不愧于民的伟业,起码要对得起自己那份俸禄。何况,人的价值还不全在金钱之上,还有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想干事、会干事、能千方百计干成事、干好事,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
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宏图绘就,各项决策部署正待落实,正是需要广大官员勇于承担、率先作为、大显身手的时候,“为官不为”只会贻误战机,影响全局,必须要扭转这种懒政怠政现象。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希望通过完善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为才有位,无为要受罚,打破“铁饭碗”,激发他们为官有为的潜力。
图:王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