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对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声调是汉语语音习得的一个难点。近几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实验室训练的方法提高二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音感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也被称为知觉训练。其中高变异语音训练法是运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主要的知觉训练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高变异语音训练法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考察发音人变量对声调感知训练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高变异语音训练法 发音人变量 声调习得 无声调语言
引言
汉语是有声调语言,通过音高变化来区别意义。对于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对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声调是汉语语音习得的一个难点,即使是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声调感知和产出上仍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一再强调声调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对汉语声调区别特征范畴化的知觉能力以及利用关键性声学特征感知汉语声调范畴间的差异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采用实验室训练的方法去提高二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音感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也被称为知觉训练法(perceptual training)。第二语言语音知觉训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知觉训练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二语学习者感知目的语语音的能力,而且训练结果能够维持得更加持久,能够迁移到新的语料、新的发音人甚至可以迁移到产出。(Logan et al,1991;Lively,1993,1994;Flege,1995b ;Bradlow et al,1997,1999;Wang et al,2003;Iverson et al,2005)
其中高变异语音训练法是运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主要的知觉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最早是由Logan et al(1991)提出来的,这种训练方法强调构成训练材料的实验刺激的高度变异性(high variability),包括不同语音环境、不同发音人的声音等。相关研究表明高度变异材料(多名发音人和不同的语音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意识到范畴间差异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二语学习者感知目的语中新的语音范畴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能够迁移到新的刺激和新的发音人。(Lively,1994;Wang,1999)
但当前关于高变异语音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此方法对提高二语学习者新语音感知能力的作用,而针对超音段音位(如声调)的研究还并不充分,对于构成高变异语音训练的各相关因素的功能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希望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考察知觉训练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的作用。实验既从整体考察高变异语音训练方法对提高二语学习者声调感知的作用,也从构成不同训练方法的因素着眼,考察不同的训练材料对声调感知的影响,试图寻找到针对提高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研究知觉训练的学习材料中发音人变异性对“零起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感知的影响。重点考察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学习的两种知觉训练方法:使用“相同发音人”朗读训练材料的知觉训练法和使用“不同发音人”朗读训练材料的知觉训练法(即高变异语音训练法)对零起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感知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知觉训练方法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能力迁移到新的发音人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
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3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前测-训练-后测-迁移测试的实验过程。
自变量:
自变量一是学习材料,是被试间变量,分“相同发音人”“不同发音人”两个水平。
自变量二是测试类型,是被试内变量,分成前测、后测和迁移测试三个水平。
因变量是辨别测试的正确率。
2.被试
被试为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水平为“零起点”的初级班留学生,没有其他有声调语言学习经历,未接受过长期的声乐训练。被试分成“相同发音人”“不同发音人”两组,每组10人,接受一种训练材料的训练。被试男女各半,年龄均在18至35岁左右。
3.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成训练音节表和测试音节表以及迁移测试音节表。全部采用自然的单音节形式。共包括280个不同的单音节。前测和后测音节表是一个随机音节表,包括相同的80个单音节,只是呈现顺序不同。迁移测试音节表由80个与前测、后测及训练材料都不同的单音节组成。迁移测试音节表由四名新发音人(两男两女)朗读。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inter-trial-interval)为5000ms。
训练音节表的音节选择为自然音节,词的选取覆盖了不同的辅音和元音,以及单元音、双元音和多元音的结构(元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鼻音)。不同音节环境训练音节表包括120个不同音节,每类声调30个音节。
发音人是八名普通话水平为一乙的中国人(四男四女)。四位(两男两女)朗读迁移测试的材料,另外四位(两男两女)朗读训练材料(包括相同音节和不同音节的音节表),其中一名女性同时也朗读前、后测材料。“相同发音人”的训练材料是一个发音人朗读的120个声调不同音节不同的刺激,重复4次,构成480个刺激。“不同发音人+不同音节环境”的训练材料是四个发音人阅读的120个声调不同音节不同的刺激,构成480个刺激。四类声调两两为一组进行训练,共分六组(1-2;1-3;1-4;2-3;2-4;3-4),每组80个刺激,其中每类声调为40个。endprint
要求8位发音人以正常语速朗读训练音节表和测试音节表,并用Praat语音软件进行录音,语音样本都为16位单声道的录音,语音采样率为44100HZ。再利用Praat语音软件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在实验开始前,由2名汉语母语者对实验材料中所有音节进行辨别测试,准确率都应达到100%。
4.实验过程
测试阶段使用辨别测试,在电脑上利用E-prime软件进行测试。被试对听到的80个刺激(每类声调各20个,随机排列)进行辨别,判断是四声中的哪一个,并按下相应的数字键(“1”“2”“3”“4”)。每个刺激播放前,电脑屏幕中间会出现一个红色“+”符号注视点,提醒被试实验开始。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inter-trial-interval)为5000ms秒。被试要在5000ms内判断出所听到刺激的声调类别,并按下相应的数字键。测试过程中不提供反馈。正确的判断记一分,错误或漏选不记分,最后计算各组被试前测、后测和迁移测试的得分。
前测结束后,被试开始为期一周的三次知觉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40分钟,前测与第一次训练为同一天,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开始进行后测,最后进行迁移测试。所有的训练任务均在电脑上完成,训练材料通过E-prime程序呈现。六组实验材料(1-2;1-3;1-4;2-3;2-4;3-4)按顺序依次训练,每组材料训练开始前,测试者告知被试该组训练的声调类别,每组材料训练结束后,被试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休息结束后被试按任意键继续下一组训练材料。在正式实验之前,所有被试均有10个项目的练习和讲解,目的是使他们熟悉实验要求。被试每次听到一个单独的刺激,需要辨别出听到的语音是两项给定选择中的哪一个(例如:一声还是二声),屏幕左下角和右下角会分别呈现代表声调调类的“1”和“2”,被试需按相应的“F”和“J”键。辨别正确与否会得到即时反馈,如果被试判断错误,屏幕将会呈现“INCORRECT!”,并重复播放上一个音节,被试必须按正确的键才能播放下一个音节,如果判断正确,屏幕将会呈现“CORRECT!”,但被试仍需重复按一次正确的键才能播放下一个音节,以避免无意的误按和连按。
(三)数据统计方法
被试完成前测和后测后,E-prime上会自动生成其测试结果,正确的记为1分,错误或未及时判断记为0分。将每组10名被试测试的结果得分进行平均,得出平均分,即为知觉训练实验的成绩。
(四)结果与分析
我们首先对两组被试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
表1.两种知觉训练任务的前测后测及迁移测试成绩
前测 后测 迁移测试
单发音人 55.5 69.6 61.1
多发音人 54.3 69.0 67.9
我们进一步运用SPSS17.0对接受不同知觉训练材料训练的被试所做判断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为:
(1)知觉训练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1,18)=.452,p=.510),说明不同的知觉训练(采用单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与采用多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对于汉语声调习得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2)测试类型主效应显著(F(2,36)=54.283,p=.000),说明知觉训练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被试汉语声调判断正确率。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前测和后测正确率的差异显著(p=.000),前测和迁移测试正确率的差异显著(p=.000),后测和迁移测试正确率的差异不显著(p=.061)。这说明使用两种训练材料的知觉训练都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学习产生了学习效应,提高了无声调语言学习者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均可有效迁移到新的发音人和新的发音材料。
(3)知觉训练材料和测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2,36)=9.698,p=.006),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前测”水平上,“单发音人”和“多发音人”训练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1 ,18)=.22,p=.647),在“后测”水平上,“单发音人”和“多发音人”训练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1,18)=.86,p=.367),在“迁移测试”水平上,“单发音人”和“多发音人”训练材料主效应显著(F(1,18)=5.52,p=.030)。
图1.两种知觉训练材料前后测及迁移测试成绩的比较
(五)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知觉训练都能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的汉语声调学习产生学习效应,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
此外,采用多发音人训练材料的知觉训练能有效使发音人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迁移到新的发音人和新的语音材料中,这也与前人的实验结果较为一致。(Wang,1999,Logan,1991)至于使用单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是否能够有效提高被试的范畴感知能力,不同实验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虽然本实验中使用单发音人组能够提高被试的声调感知能力,但是迁移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多发音人语音材料训练的迁移效果要更好,这说明采用不同发音人训练材料的训练方法更有助于声调感知能力迁移到新的刺激和新的发音人。
Lively et al(1993)指出学习者语音的发展往往高度依赖于来自语音信息中提供的语音环境表征。关于回忆和记忆再认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记忆中保留了基于特定发音人的语音细节。也就是说发音人的声音信息并未被学习者的选择记忆过滤或遗失掉,而是被整体地存储在记忆的合成表征中。所以当学习者接受了多发音人的训练材料,他们就会将大量的样例存储在记忆中,这些样例有助于他们形成抽象的稳定的原型,形成语音范畴,而单发音人的语音材料只能提供很少的范例,所以仅接受这种训练材料的训练,被试的声调感知能力有可能无法迁移到新的测试材料(不同的发音人、音节环境)中去。此外,Magnuson的研究中,他对比了5组使用不同单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进行知觉训练的被试,虽然前后测差异显著,但是其中有两组被试既没有产生学习效应,同时也无法迁移到新的发音人。Lively et al(1993)的实验也证明,即使是母语者,不同的发音人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显著差异。endprint
在本实验中,采用多发音人和单发音人朗读的两种训练材料都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但本实验训练材料的单发音人组只有一组,实验已经证明该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被试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能够有效迁移到新发音人,但是在单发音人组如果使用其他发音人进行声调知觉训练,是否仍会产生学习效应和迁移效应,尚无法判断。此外,多发音人组的迁移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单发音人组,说明不同训练材料(单发音人和多发音人)对学习者的声调感知能力的迁移作用的差异显著,采用多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更有助于将声调感知能力迁移到新的语音材料。
三、对汉语声调教学的意义
第一,高度变异的知觉训练法为有效提高“零起点”无声调语音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供了帮助。教师可在语音教室中采用知觉训练法对学习者进行声调训练。这种方法也可作为语音教学的辅助工具推广到网络教学中去,能够有效缓解课堂教学的负担。
第二,在知觉训练中,最好采用多发音人朗读的训练材料。采用这种训练材料并结合恰当的训练方法对学习者进行训练,不但能够有效而稳定地提高学习者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更有助于学习者的声调感知能力迁移到新的刺激。此外在避免单调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语音信息,防止了单发音人个体差异所可能导致的诸多潜在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军.知觉训练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作用——兼论对外汉语的语音习得和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 ,(1).
[2]Bradlow,A.R.,Pisoni,D.B.,Yamada,R.A.,and Tohkura.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IV:Some 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n speech production[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7,(101).
[3]Bradlow,A.R.,Yamada,R.A.,Pisoni,D.B.,& Tohkura,Y.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Long-term retention of learning i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J].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99,(61).
[4]Flege,J.E.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Theory, findings,and problems. 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 Baltimore,MD:York Press.1995,(pp.229-273)
[5]Iverson,P.,Hazan,V.,and Bannister,K.Phonetic training with acoustic cue manipulation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teaching English /l/-/r/ to Japanese adults [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5, (118).
[6]Lively,S.E.,Logan,J.S.,and Pisoni,D.B.,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ndentify English /r/ and /l/.II. The role of phonetic environment and talker variability in learning new perceptual categories[J].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n,1993,(94).
[7]Lively,S.E.,Pisoni,D.B.,Yamada,R.A.,Tohkura,Y.,and Yamada,T.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III.Long–term retention of new phone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4,(96).
[8]Logan,J.S.,Lively,S.E.,and Pisoni,D.B.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A first report[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1,(89).
[9]Wang,Y.,Spence,M.M.,Jongman,A.,and Sereno,J.A. Training American listeners to perceive Mandarin tones. [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9,(106).
[10]Wang,Y.,Jongman,A.,and Sereno,J.A.Acoustic and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Mandarin tone productions before and after perceptual training[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3,(113).
(郑才华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16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