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2015-05-28 23:07王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无故食肉

笔者曾观看一位老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公开课,她讲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时,有学生问到:为什么要强调是五十岁的人可以吃到肉,七十岁的人穿上“帛衣”?而不说是人民或百姓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呢?这个老师给学生的解释是,这是以点代面的方法,因为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连这么老的人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了,这正好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人都可以吃上肉和穿上帛了。她进一步说,现在也是这样,你们家里有好吃的,好看的,肯定首先是你们的,然后是你们父母的,最后才是你们爷爷奶奶的。你们爷爷奶奶有肉吃了,有帛穿了,不就意味着你们家都有了吗?学生听后都啧啧感叹:孟子时代,百姓的生活水平真高!笔者不禁愕然:真的如此吗?

笔者认为这位老师犯了严重的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性错误。当然,这里并没有指责和贬低这位老师的意思,我们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这种现象绝不是个案,它直接反映了我们古代文化常识的欠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不是意味着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而是正好相反,社会财富不够丰富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儒家的伦理观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中国古代“帛”和“肉”不是轻易就能享有的

中国古代是非常讲究等级差别的。这种等级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衣食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服装上从来是相差悬殊、等级森严的。这也符合儒家尊礼的原则。中国古代,尤其是上古,普通百姓的衣服以麻布或葛布为主。“……因此上古所谓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布与帛也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最粗劣的一种布称为‘褐,……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同样,“肉”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就可以轻易吃到的。这里有几个例子,《礼记·王制》上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虽然人们未必严格遵守它,但至少可以说明牛、羊、狗、猪等肉食品是不能随便吃到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还以郑国的名义,而秦师将帅居然信以为真,可见这十二头牛的礼品不轻。梁代谢胐的儿子谢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坐杀牛于家,免官”。《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官至司徒右长史的谢谖仅仅因为在家私自杀了一头牛就被免官;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著名学者孔子一豚,并想借对方回拜的机会见面,这说明按当时的标准,一只豚已经不是一份薄礼了。《左传》里讲到曹刿要去见鲁侯,去谈谈退齐兵的想法的时候,他的同乡就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退兵是吃肉人的事,你瞎掺和什么呢?”这显示出吃肉的人应该是有一定权位的上层人物了。而普通百姓当然不属于“肉食者”。

所以“衣帛”“食肉”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它也涉及到身份、地位、钱财的问题。而老百姓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不够分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菜(野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苦大众饭食的普遍情况”(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二、对一个家庭而言,肉与帛必须首先满足“老人”。“五十岁”“七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享有“食肉”“衣帛”的可能

第一,这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礼记·王制》:“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朱熹《四书集注》中说:“五十始衰,非帛不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李申在《四书集注全译》解释说:“五十岁开始衰弱,不穿帛就不暖和,不到五十岁的是不准穿的。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就吃不饱,不到七十岁是不准吃的。”(任继愈主编,李申译注《四书集注全译》巴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这是考虑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也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敬畏。但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基本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建构,无法实现。这是孟子鼓吹的“仁政”的理想境界。

第二,中国是一个宣扬孝的国家,在孝的执行上也非常的严格,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家就是最小的国,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家庭中一切物品均由家长支配。而“五十者、七十者正好处于家长的年龄期”,也应该是最先享有者。退一万步而言,即使是子孙主持家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儿子的面对分配利益的时候,必须先孝敬父母。这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既有舆论的力量,也有国家政权的保护。打开历史,你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在灾荒时发生过多少杀子以养父母的惨剧。

综上所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绝不是“肉多的吃不了”“帛布多的穿不了”。正好相反,恰恰是老百姓无肉可吃,无帛可衣,即使从人的自然生长方面来说,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要“食肉”了,七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衣帛”了,可仍然满足不了,更不要说子孙们了。也正基于此,孟子鼓吹如果实行他所主张的仁政后,就可以使“五十岁以上的人”称为“食肉者”,“七十岁以上的人”成为“衣帛者”,以此来诱惑那些统治者。“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在当时绝对就是“天堂级”了。

所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绝不是说因为“五十岁者”“七十者”是弱势群体,他们的“食肉”“衣帛”意味着全社会的人都“食肉”“衣帛”了。而恰恰相反,他们不仅不是弱势群体,而是在社会财富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享有优先权的群体,而这种享有也正体现了儒家的礼仪文化。从中可以一窥源流渊长的中国之礼。

(王力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46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故食肉
食肉本性
头戴彩冠的冰脊龙
无缘,无故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无故旷工重在无故
入秋食肉
险境求生
食肉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