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长林
(550003贵州省贵阳市中山西路65 号802室)
楹联大家刘韫良生活的晚清民初时代,是一个列强虎视眈眈,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大动荡,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志士仁人们共同追求的是『振兴中华』的强国梦。然当时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却把用于国防的经费挪来兴建颐和园。
『老佛爷』嗜戏成癖,在万寿山上的颐乐殿中,就有一座分上中下三层的大戏台,谭鑫培、杨小楼等京剧名伶,即是台上的常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乎全国各地大小戏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连地处偏远的贵州省城贵阳也不例外——在这个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移民城市里,会馆便成了来自湖南、江西、四川、江浙、福建、湖北以及两广移民联络感情、保护自身利益的同乡组织,而每个会馆又都设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小戏台。
刘韫良在『永不叙用』断了仕途之后的十余年间,曾去过其父在山西绛县的知县任所,随即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历览名胜古迹,所到之处皆有题联。大约在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返回贵阳,行医授徒撰联之余, 看戏或许就是他最惬意的精神享受了——这可以从其近七十副的『戏台联』中得到印证——无论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抑或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因果报应,都能从戏中传出而感动人情。由于贵阳人不喜欢听湘戏,而愿意接受语言较相近的川戏,因此川剧的影响较深, 京剧次之; 当然还有其它各省的地方戏, 亦有贵州本土的少数民族歌舞,在这些『戏台联』中都有所反映。至于戏的内容,则不外乎楚汉相争、薛仁贵征东、 安史之乱以及北宋杨家将之类的传奇故事; 但从其撰联的表现手法看,却往往是在庄谐戏谑俚俗的字里行间一语双关,隐含其无辜遭绝仕途之后,心怀对朝廷、官场万念俱灰的复杂感情,有不少借题发挥的讽时讽世之作,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一、
劝世人莫好梨园,故事说唐家,紧防安禄山尚在;
忆文士曾流竹国,新词翻乐府,当约李太白同听。
二、
仙曲按宜春,忆当年天宝烟花,都成旧梦;
神弦迎大夏,慨此日睢阳风雨,可见忠魂。
三、
上台还易下台难,怕有下台时,何如不上;
高处更危低处稳,肯从低处想,这就为高。
四、
热闹场总是迷人,只云托足须高,登台更好;
繁华界无非哄我,岂料出头未久,结局皆空。
五、
下台虽有上台时,要蝇营运动,十分换尔心肝,台方可上;
独乐岂非同乐地,须狐媚妖娆,百样炫人耳目,乐始能同。
六、
问他身价许多高,装调装腔,怎么做些大样;
看尔排场真少有,戏顽戏耍,也须想到收台。
七、
上台是那样虚花,怪怪奇奇,也瞒过俗人耳目;
收场有这般结果,明明显显,终现出丑类肝肠。
八、
顺则吉,逆则凶,把从前故事装来,果然报应无私,岂尽要吾神动手?
恶必诛,善必赏,等当下众人看出,纵或形容太过,也能使尔辈惊心!
诚如了尘和尚所言,刘联『往往以格言警人而遏彼邪念, 以玄语示人而导彼真修。』从上举八联亦不难看出,刘韫良是在藉戏台之联, 浇心中之块垒, 多有弦外之音。这些通俗明白的联语,有如投枪匕首,对晚清民初社会污浊的官场现象, 以有力的抨击和无情的嘲讽, 至今看来仍不乏其现实教育意义——
刘韫良提醒人们居安思危,『紧防安禄山尚在』(见第一联),『睢阳风雨, 如见忠魂』(见第二联),从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三个月的张巡、南霁云,使我们联想到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刘韫良告诫为官要『肯从低处想』(见第三联),否则『出头未久, 结局皆空』(见第四联); 倘若『要蝇营运动, 十分换尔心肝』,『须狐媚妖娆,百样炫人耳目』(见第五联),再讲排场『戏顽戏耍, 也须想到收台』(见第六联)的话,尽管『也瞒过俗人耳目』,也必将『终现出丑类肝肠』(见第七联),就会『果然报应无私』(见第八联)了!
不错,这些都是百年前的联作,但我们却能从刘韫良的生花之笔下, 看到今天那些个纷纷下台的巨贪们, 哪一个不都是循着这条路——从『蝇营运动』『炫人耳目』到『装调装腔』『戏顽戏耍』,最终『报应无私』而走向自我毁灭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