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长联研究回顾
——兼谈笔者对若干问题的观点

2015-05-28 12:05
对联 2015年7期
关键词:铁柱楹联昆明

●林 鑫

昆明大观楼长联传扬四海,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滇池旁始建二层楼宇。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长联, 由陆树堂书写刊刻。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七年(一八五七)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一八六六)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再修。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改革开放后,楹联文化复兴,楹联学研究逐渐深入。现今人们对其联意理解,早已基本一致,无需赘言。笔者现在只是将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至今, 学术界在长联作者及产生时间,长联格律,长联字词辨误及理解,长联影响与评价四方面发表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一些问题发表了拙见,以期大家对长联艺术性与思想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长联作者及产生时间

长联作者为孙髯翁,但康乾年间,云南同时有两个孙髯翁,一个是昆明的,一个是曲靖的。昆明孙髯翁生年有一六八五、一七一一,卒年有一七七三、一七七四、一七七五等之说。名髯,号颐庵,晚年自号蛟台老人,原籍陕西三原。据嘉庆十三年(一八零八)编纂的《滇系》载,有『滇诗数册』、『翁曾修云南县志、纪、表』及受人称道的《拟输捐直省条丁缓征逋欠谢表》。曲靖孙髯翁(一六六六- 一七四九),名璚,字蕴石,号耕坞,晚年自号鹤髯老人,亦称髯翁,原籍江苏新安。著作有《鹤髯老人草册》、《梅花百咏》、《红叶楼记》、《澹一斋印谱》等。

本文不讨论昆明孙髯翁生卒年问题,但两位孙髯翁年龄相差较大, 这就直接涉及到长联写作时间。曲靖孙髯翁主要生活在康熙年间,长联如为其所写,则应该产生于康熙年间。昆明孙髯翁主要生活在康乾年间,如长联为其所写,则应该产生于康熙后期或乾隆年间。当今大多数学者持长联是昆明孙髯翁撰于乾隆年间这一观点。而曲靖赵宏逵先生力主长联是曲靖孙髯翁撰于康熙年间的观点。他撰写的《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曲靖的孙髯翁》(赵宏逵· 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曲靖的孙髯翁.[2010-03-07]· 毛石头网)、《再谈昆明大观楼长联何时问世——兼复张一鸣先生》(赵宏逵·再谈昆明大观楼长联何时问世——兼复张一鸣先生· 对联,2002,(1):3-4.)提出: 第一, 大观楼建成于康熙年间,《楹联丛话》、《历代长联举要》、《楹联趣谈》等书籍记载长联问世于康熙年间。而当时昆明孙氏尚年轻,只能是曲靖孙氏所作。第二,昆明孙氏的忘年交师范所著的《滇系》收录了包括昆明孙氏一首竹枝词在内的多篇作品,唯独没有收录长联,说明此孙氏非长联作者。第三, 昆明的孙氏出身于清王朝的官吏家庭,晚年才生活贫困。而曲靖孙氏长期处境艰辛,才能写出一扫俗唱,讽刺封建王朝的楹联来。

而以上论述,基本上是赵先生的推测。笔者不敢苟同,还是同主流观点一致。

第一, 赵先生引述的长联问世于康熙年间的观点,除《楹联丛话》外,没有一篇古籍资料直接证明长联为曲靖孙氏所作。《楹联丛话》虽为联学权威著作,并提到康熙年间,但书中同时说『邑人孙髯所题』。『邑人』旧时指同乡同县的人,不可能把『邑』的范围扩大到云南省。这说明梁氏也知道这是昆明孙氏所作。孙髯翁忘年交师范在《师荔扉先生诗集》卷八中说:『有髯翁题联甚佳』、『孙布衣留绝妙词。』这是对长联较早的记载和评价。同治五年云贵总督劳崇光为马如龙修大观楼时重刻陆树堂书长联写的题跋中言:『滇南大观楼楹联乾隆中昆明孙髯翁所撰』。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重立长联时, 著名学者赵藩在补书联后面写上『昆明孙髯翁先生旧句』。第二,《滇系》中没有记录长联,原因很简单。楹联这一文学形式长期被视作雕虫小技、笔墨游戏,很多名联佳联不见于正史。

二、长联格律

楹联格律分为平仄与对仗两方面。长联不易工,但孙氏创作时严守平仄协调、对仗工稳的要求,这也使联句艺术性更加高。刘东云就曾指出, 楹联各层次末句尾字平仄排布形式为『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各层次内、 各句子尾字平仄排布的形式为: 『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这即是传统声律马蹄韵(律)的规则。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对『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两句的句脚声律为『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刘东云·马蹄律——从昆明大观楼长联看对联的格律· 昆明师专学报· 哲社版,1992,(4):85-91.)

作者有意识地让平仄声相对, 在联语中交替使用, 目的是为了使声调有规则的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能造成铿锵悦耳、回环起伏的旋律,收到音乐美的艺术效果。这种平仄安排形式, 拿马蹄韵规则的总结者余德泉教授的话来说, 就属于马蹄韵段合式。

关于对仗,上下联在词性、结构上对仗是很工稳的。已故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张绍诚教授在联律研究中就曾提出用『结构相应』代替『词类相同』,并举例『喜茫茫空阔无边』与『叹滚滚英雄谁在』两句中,『空阔无边』与『英雄谁在』词性虽不对仗,但两句话都属动宾结构。

三、长联字词辨误及理解

对长联中一些字词、 用典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多。笔者这里将研究成果分为字词辨误与字词理解两方面。

(一)字词辨误

①心: 对联创作忌重字, 但陆树堂书之联与现在悬挂之联下联有两个『心』字,一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一是『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常江教授曾根据《楹联续话》等考证『心力』应该是『气力』才对。另,清末朱克敬在《雨窗消意录》中引用了长联,其文为『费尽移山辛力』,除『辛』字外, 其余字与赵藩重书之联毫无二致。此『辛』字说,可以作为『气』字说的一种备考。(常江· 大观楼长联『心』字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7,(4):94-95.)陈怀志先生又指出, 刊刻于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记载长联,仍作『费尽移山气力』,该书成书时间,比赵藩书联『费尽移山心力』要早五十一年。(陈怀志· 昆明大观楼长联辨误· 云南日报,2014-07-20(07)·)

②沙: 长期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现悬挂长联中『万顷晴沙』系『万顷晴莎』之误。比如雁寒先生指出,『晴沙』意为沙滩,但滇池周围从未有大片沙滩。孙髯翁著有《盘龙江水利图说》,对当时滇池地区生态环境了如指掌。而与之并列的『香稻、芙蓉、杨柳』皆为植物, 怎么突兀地夹进个与植物属性格格不入的『晴沙』呢? 『莎』指水草,与『香稻、芙蓉、杨柳』词义更为贯通,也符合历史上滇池周边长满水草的自然环境。此外,道光年间成书的《昆明县志》稿本,光绪二十七年(一九零一)正式刊刻的(道光)《昆明县志》,刊刻的也是『万顷晴莎』。(雁寒· 大观楼长联中的『别』字· 创造,2004,(2):43.)但张绍诚先生认为,『万顷晴沙』如果指位于海埂一边的阳光明媚的沙滩,这也是说得过去的。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常到海埂游泳,那时海埂周围还是有不少沙滩的。另,长联在乾隆时被陆树堂写过,光绪时被赵藩写过,清末民初被陈荣昌写过,这些人都是滇中鸿儒,但『万顷晴沙』一直没被改过来,可见『沙』也是有道理的。(名家质疑《大观楼长联》有错字· 昆明日报,2010-04-09(C06)·)

我们还要辨清『费尽移山气力』与『侭珠帘画栋』中『尽』与『侭』的区别。尽,为去声,竭力之意; 侭,读『仅』音,为上声,尽管、纵然之意。这两个字现已简化为『尽』,但无论用繁体还是简体书写时要区别清楚。至于联中的『莫辜负』,陆树堂书作『辜负』,赵藩书作『孤负』,都没有错,因为『孤』通『辜』。(陈怀志· 昆明大观楼长联辨误· 云南日报,2014-07-20(07)·)

笔者认为,乾隆年间长联撰写后由昆明陆树堂用行草书书写,今天仍能看到陆书之联的重刻件。所以,陆联上的字词应该是最接近孙氏原作的。

(二)字词理解

①翠羽丹霞: 大多资料把『翠羽』解释为本来指翠绿雀的羽毛,联中泛称毛色华美的飞禽,『丹霞』解释为灿烂的红霞。而杨光晖先生提出,理解『翠羽丹霞』究竟指的是什么,就要先弄清楚前面的『风鬟雾鬓』所指什么。上联的收结部分所列四种事物,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诗人的意向,是以具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来告诉人们登临的时节。因此,也就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看出『风鬟雾鬓』、『翠羽丹霞』必然是具有季节特征的两种事物的形态。『风鬟雾鬓』借代杨柳,表明初春时节。『翠羽丹霞』借代荷花(包括荷叶),表明夏秋之交。(杨光晖·『翠羽丹霞』别解——兼谈大观楼长联上联·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4):50-52.)但笔者认为此说较为牵强。

②唐标铁柱: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十六字高度概括了自汉代以来中原王朝在云南的文治武功。这四个事件也因长联之名而广为流传。《新唐书· 吐蕃列传上》记载公元七零七年, 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对此典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柱具体位于何地这点上。《大理文化》杂志曾开设『「唐标铁柱」争鸣专辑』,刊登多篇研究论文。目前学术界主要观点是铁柱曾立于大理漾濞江畔。特别应当注意此铁柱与云南省弥渡县太华乡庙前村铁柱庙内的『南诏铁柱』非同一物,漾濞『唐标铁柱』建于公元七零七年,弥渡南诏铁柱建于公元八七二年,相差一百六十五年。(黄志忠,范忠俊,邢晓彤关于『唐标铁柱』遗址在漾濞竹林寺的探讨· 大理文化,2006,(1):54-58.)有人则误认联中铁柱即今天弥渡县的『南诏铁柱』。(李国生· 昆明大观楼长联与大理历史· 云南档案,2000,(6):35.)

③宋挥玉斧: 关于对此典故的研究,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对『玉斧』的解释。大多资料解释为『文房古玩』。而张士儒先生认为,它是帝王在步行时和处理日常事务时用作拄杖或指划事物,甚至体罚别人用的一种『玉杖』,象征着帝王权力,也可称为『玉钺』、『权杖』。(张士儒· 大观楼长联中的『玉斧』系何物?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3):83)笔者同意张先生观点,并推测用『权杖』、『玉钺』才能体现出宋太祖『挥』的气势。第二是有学者考证其非史实。《宋史》、《资治通鉴》等正史未见此说,一直到了南宋后期祝穆才把故事编造完整。此后元明清一些学者在著作中相继引用这个故事,并有所发挥。明代《南诏野史》云:『王全斌平蜀还京师, 请取云南,负地图进。太祖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曰: 「此外非吾有也」』。清代毕沅又把这段话照搬到自己的《续资治通鉴》中。『宋挥玉斧』这个虚构故事就这样演变成了『信史』广泛流传开来。第三,不能由此典故断定宋代云南地区不是中国的疆域。云南自秦汉即纳入统一的祖国版图中, 即使有大理国三百余年的割据,云南同内地之间不可分割的政治、 经济、文化联系也没有被割断。从现存的历史记载中足以看到具有这些联系的大量史实。(宁超·『宋挥玉斧』辨· 思想战线,1978,(4):91-94.)

四、长联影响与评价

长联流传与影响久远, 对其评价很高,如清人吴仰贤在《论滇南诗人》诗中赞曰:『铁板铜琶镗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毛泽东点评: 『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而当今评价长联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余德泉教授认为,长联在艺术手法上给后来的对联,特别是长联创作提供了借鉴。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景、事、情相互交融的这种格调,就是来自大观楼长联的。联中较多地使用排句和自对,对后来的长联有较大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人把长联当作词牌曲谱之类的东西来填写。(余德泉· 对联通·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12.)

青申丙先生认为,长联在对联史上树立了空前绝后的的三座丰碑: 对联文学由短联时代发展到长联时代的一面旗帜; 奠定马蹄韵格式基础最早的一面旗帜; 开创『东汉派』文学结构流派的一面旗帜。(黄光平· 布衣联圣· 云南日报,

2013-10-12,(06).)青先生命名的『东汉派』,是指上联写滇池『东南西北』景物,下联写云南『汉唐宋元』历史,将其简称为『东汉派』。这种结构布局,使上下联分别突出了『景』和『史』。只不过罗辑先生认为作为朝代名东汉早已『先声夺人』,如果再以『东汉』为对联的某种结构体式、流派命名,必然会使人产生误解。(罗辑· 要提高不要拔高,要赞美不要溢美——就文学结构『东汉派』之说与青申丙先生商榷· 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5年年刊:270.)

这里还要专门谈一下历史上修改长联的情况。修改长联,也直接涉及到长联的影响及对长联的评价, 故当今也有相关文章论述。长联在赞扬声中,也出现了文人宦官们的不同评价和修改, 其中有两个身份不同、 视角不同而各自主观动手修改长联的人。最先高度评价长联又修改长联的是嘉庆道光年间, 云南思茅地区在外做官的知识分子程含章; 第二个是道光六年至十五年(一八二六一一八三五)任云贵总督的阮元,他不称赞联而有意改联。对两人特别是阮元之行为,长期以来人们持贬斥态度,认为改后联句语言不优美,意境不深远。但现在也有少数学者对改联作了重新评价。

黄桂枢先生就讲到, 程含章是一位清官,颇有政声、著作甚丰,晚年被排挤,老归故里而终。其评价长联『才雄气猛,为海内第一杰作』,恐怕是出自清朝大官之口的最高评价了。程充分肯定长联之后又以谦逊的态度改联,是出于艺术修辞方面的考虑,但改后上联虽有一些眼前风光和胸中块垒的差异,但其间没有激越矛盾的『反对』而成『正对』,感人力量也就不强烈。但他作为一个清朝官员的政治观和人生观, 还是隐隐约约地流露在楹联中。(黄桂枢· 程含章对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评价与修改·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2-34、33.)至于阮元修改之联,祖才先生认为改笔的中心是一个『实』字,评价封建王朝,实事求是; 陈述历史, 绘景状物, 从实际出发; 语言文字,词句对仗,力求朴实无华,合乎规范。(祖才· 正确评价阮元对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改笔·[2010-10-25]· 想了又想博客)

有位学者说过,创作长联的孙髯翁,是清代寒士, 属于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比较接近的贫苦知识分子;

最先改联的程含章,是清代有抱负的达官,属开明官吏式的儒家知识分子; 后来改联的阮元,是云南的封疆大吏,属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代表人物, 这三个封建社会中政治立场、思想观点迥然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三副不同的大观楼长联,值得细细品味。(黄桂枢· 程含章对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评价与修改·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2-34、33.)笔者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前人没有我们今天的著作权意识,修改他人楹联是常见的事。今天我们不必拿『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原著』来苛求古人,评判任何文艺作品最主要应看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时代环境。

(610400 四川成都市金堂县赵镇下横街公园小区)

猜你喜欢
铁柱楹联昆明
铁柱与四嫂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相亲
Task 11
昆明赏花地图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铁柱与四嫂
孔府的年节楹联
收场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