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联技法探微之六
——比喻

2015-05-28 10:52张兴贵
对联 2015年23期
关键词:情趣对联比喻

●张兴贵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古今中外,人们无论写文章还是说话、演讲,都在大量地运用比喻,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佛家的释迦牟尼、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都给后人留写了经典的比喻句,如:《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是一种作文技法,早在《诗经》中就有了比喻的实践运用,《诗经·大雅·抑》中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诗句,春秋战国以后,诸子百家开始对比喻进行研究。比喻以其独特的色彩,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对联,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就必然有它的普遍技法,当然,比喻就是其中一种,阅读请代对联,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精彩绝伦的比喻魅力。

一、清联的比喻,能化深奥的道理于简单,醍醐灌顶,令人开悟。

对联,不仅仅要抒情、状景,有时还要说理、立论,如何将一些抽象的道理和概括的观点,用形象、新颖的比喻去表达,是体现一个人文字表达能力、思想感悟能力、思维联想能力和意识创新能力的综合试金石,正如黑格尔所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清联的许多说理和立论对联,十分善于运用独特的比喻,读来令人眼睛一亮,一读而难忘。例如:

姚文田自题联:

过如春草芟难尽;

学似秋云积不多。

这是一副独特的自题联,作者没有言志,没有抒情,而是用一种道理去警示自己。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缺陷(过),它是一种什么事物呢? 学习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活动呢? 我以为再高明的语言家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姚文田面对这个难题,以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令人眼睛一亮——人的自我缺陷,就像春天的草,你割了它,它还会长出来,学习得到的东西,就像秋天的云朵一样,很容易消失。说到这里,作者戛然而止,惜墨如金,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自己回味去吧!

金圣叹书斋联: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才子金圣叹的自题书斋联,简短的十六个字,围绕『水』作比喻,表明自己对人生的观点,上联描述的是自然界的雨水,落在不同的花朵上面,有的是苦涩的,有的是甘甜的,是什么改变了雨水的性格? 是不同的花朵,这是在表明自我本性决定甘苦的观点;我们将水放到方圆不同的器皿内,本来无形状的水,就表现为千姿百态,是谁改变了水的形状? 是环境。这副书斋联,看似描绘自然界的水,其实是在比喻人生,读着这样的联,我们会品味出人生的诸多况味。如果我们研读一下金圣叹的生平简历,就会更加体会到这副对联蕴涵的深意! 何谓好联,这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好联缘何而成? 不是比喻吗?

郑燮与韩镐论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谈论文章作法的一副联,这副联中,作者提出了写文章的两个观点,一是删繁就简,意思是文章要简练,二是要独出心裁。但是,这两种观点很抽象,如何能让人形象化地去理解,接受呢? 作者运了两个比喻,三秋之树和二月之花,因为到了秋天,树上的残枝败叶都落了,剩下的就是能经受住了考验的枝叶,这些无疑是最有用的,而二月里新开的花朵,总是独居格局特色,尽显风流的。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上述三位名家的这些比喻句是缘何而得到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对生活感受的表达,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何表达生活,我们必须将思想和目光聚焦于我们所处的活生生的环境之中,思考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离开生活,我们的作品注定是一缕秋云,微风一吹,杳无踪迹,我们的写作陋习,也终将如春天的野草,今天你割了它,明天它又顽固地长出来了。

二、清联的比喻,能状难写之景惟妙惟肖,生动活泼,令人遐思。

对联中写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蹩脚的联家写景,虽然也会说诸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大道理,但就是不知道也不愿意思考如何践行这一观点,要么是化用、偷用别人的词语;要么是嗜好于形容词堆砌,看似描写的天花乱坠,但永远给人留不下印象。清代联家的许多写景联,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清代联家,乐于、勇于、善于运用独特的比喻,实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郑燮题扬州月观亭: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这是郑板桥的一副亭台联,读来就是非同凡响,简短十个字,描绘出一副视野开阔,情趣盎然的画图,而它引人入胜的法宝就是比喻,当然作者精巧的构思方式也绝不能忽视。

钱大昕自题联:

月写个文疏映竹;

山行之字曲通花。

这副自题联没有咏怀、励志,但是作者的情怀跃然纸上,作者在简短的十四个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自己住处的环境,喜欢之心不言而喻,月写下一个又一个『个』字,山行走在『之』字行的路上,多么的有趣啊,复杂吗? 作者写出来竟是如此的简单!

赵文楷题梳妆亭:

江光铺白开妆镜;

峰影浮青上晓鬟。

这个亭子,不好写,为什么? 因为如果单纯地去描写景物,很容易流入一般化,突不出『梳妆』的主题,高明的作者选择了比喻手法,巧妙地将江光和妆镜能反射光的这一特性联系起来,将青山与女人们早上梳理好的头发之形状与光泽联系起来,联语自然就脱俗超群了。当然,一个『开』、一个『上』,两个动词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赵继元题鸥波小榭:

不霁何虹? 有雁齿双桥,青舫绿波相掩映;

在眉为黛,指螺鬟一角,霏云卷雨总空濛。

这副联笔法空灵,文辞典雅,固然是流传久远的原因,但是愚以为它的最大特色,依然是比喻。雁齿,常比喻桥的台阶。宋·张先《破阵乐·钱塘》词:『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作者将这个比喻词用在双桥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螺鬟,如螺壳状的发鬟。作者将这个比喻词用于榭之一角,并与前面的黛眉和谐搭配,果然妙若天成,给人留下形象逼真的记忆。

反复咀嚼上述几副对联中的比喻,我的启示是:仅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识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潜心扩充自己的知识空间,只有知识丰富了,学识才能提高,在有使用比喻意识的前提下,绝妙的比喻句才能光顾你的笔尖,联中的比喻句才能体现创新性和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清联的比喻句,不能满足于记住这几个比喻词,而是要汲取他们运用比喻句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精神。

三、清联的比喻,能与联中的情趣、精神、意境水乳交融,形成一种韵味。

韵味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韵味是抽象的,也是最高深莫测的美学特征,而出韵味的手法绝不是单一的,运用比喻不失为一条捷径,因为,清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范本。

王文治自题: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人生的情趣是广义的,有好友来,是一种情趣,有好书读也是一种情趣,有好友的情趣就如同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心底无私,大可以畅谈;有好书读,也是其中情趣,就如同欣赏一朵一朵的鲜花,岂不快哉? 通过这两个情趣,我们读出了该联作者的襟怀,无形之中受到感染,难道不也是一种情趣吗?

阮元题衍庆宫:

水能性澹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这副联与王文治的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将性澹的水做为友人,将心虚的竹子作为自己的师傅,不也是一种情趣和态度吗?

卞斌题五咏堂:

胜境重开,诗采书声延古趣;

生机最乐,雀喧鱼戏助天和。

诗的风采、书的声音,绵延了古雅的情趣;雀的喧哗、鱼的嬉戏,增添了天然的和谐,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生活情趣啊,如果没有比喻手法,作者的这副联还会让你回味无穷吗? 这种语言,营造的难道不是我们苦苦追寻的一种对联意境吗?

梁章钜题草圣祠: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竟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题写草圣,不能偏离他的书法,而赞美草圣的书法,一切的形容词都是苍白无力的,体现不了草圣人的精神和作品的境界。高明的作者当然深谙这一点,因此,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落纸云烟、满堂风雨,在云烟中,我们看到了草圣书法飘逸的精神,在风雨中,我们体会到了草圣刚劲的风骨,这比直白的叙述不知要好多少倍!

陶澍题摩云书院:

化雨无私,忆往昔踏雪来过,曾话春风一席;

摩云有志,愿诸生凌霄直上,毋忘灯火三更。

化雨、 春风常比喻为亲切温和的语言和细微恒久的关怀,尽管这两个比喻不是作者的首创,但是用在追忆过去温馨记忆的联中,也是十分恰当的,正是这两个比喻,才使得摩云书院富有亲和力,才能激发起下联所体现的高远志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与为联的精神和境界呢?

也许我们也会说,我也知道比喻的重要性,但是我就是不会独创比喻句,这又是何故呢? 让我们记住儒道佛三教的鼻祖们说的比喻吧! 《论语·子罕》:『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 执射? 吾执御矣。﹂』孔子说,我做什么呢? 我做车夫呢,还是做射手呢?我还是做车夫吧。因为射手只盯着一个目标,而车夫却选择的是不断行走,开阔眼界。《道德经·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意思是,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道』才是万物之母。《大般涅槃经》说:『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意思是,打比喻不必取事物的所有特性,可以取它的少部分特征,可以取它的大部分特征,也可以取它的全部分特征。

我之所以引用儒道佛之鼻祖的比喻句,不一定准确,但目的在于我们在学习清联的比喻技法时,不能满足于记住这些具体的比喻句,而是要寻找到运用比喻的『自热之道』,只有明『道』了,比喻句才能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情趣对联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爱情趣数字
巧出对联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比喻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