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玲 赵耀
摘 要:本文主要回顾了乐山的历史概况,简要介绍了乐山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文物古迹,并针对这些文物古迹系统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它们的受损情况、保护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出对乐山地区文物保护的建议,对乐山地区文物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乐山文物古迹
一、引言
乐山,古代称嘉州,历史上属于古蜀国地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园林城市。乐山是四川地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秦汉时期,乐山地区的盐业和冶铁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繁荣,史书上有“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的评价[1]。
乐山历史悠久,约3000多年前,乐山曾是巴蜀时代蜀王开明部族的都城。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南下灭巴蜀,因乐山隶属于蜀郡,位于成都的南面,因此命名为南安。汉朝时,南安隶属于犍地。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名称和建制多次被更改。北周设立嘉州,为 “郡土嘉美”的意思。隋朝设置眉山郡。南安县改名为龙游县,传说,隋朝军队在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溃兵时,岷江中惊现游龙为隋军导航,帮助隋朝统一天下,因此把南安改为龙游。唐朝换回嘉州,眉州的名字。宋朝把嘉州改为嘉定府,元代又改为嘉定路,明代则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设置乐山县,以“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将龙游县改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中华民国时期废除州府,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建立后,设乐山专员公署。1978年,乐山县与五通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仍隶属于乐山地区。1985年,将乐山地区更改为乐山市,属省辖市。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乐山的深厚文化,乐山古迹众多,物产富庶,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胜地。驰名世界的乐山大佛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游者。乐山同时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化之土,这里走出了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众多的古迹和悠久的历史,成了乐山市发展的宝贵财富。
众多文物古迹组成了乐山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如何对这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防止其受到气候、灾害或商业旅游的损害,是乐山政府面对的一个长期的问题。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使乐山自然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应该保护的对象。
二、乐山文物古迹概况
(一)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东岷江东岸,紧靠凌云山栖鸾峰临江的峭壁,处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合流之处。乐山大佛是依靠着凌云山栖鸾峰断崖而凿成的一尊弥勒散跏趺坐像,因而又名为凌云大佛。唐开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主持开始修建大佛,最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左右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近一个世纪。大佛上层有13层重楼,名为大像阁,宋朝改名为天宁阁,明末被毁坏。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佛像高约71米,其中头高14.7米,宽10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耳长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佛像右侧设有凌云崖九曲栈道,沿崖乡下,可到达江面,因而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说法。
(二)乌尤寺
乌尤寺位于乐山市向东1公里的乌尤山上。乌尤山与凌云山本彼此相连,战国时,蜀郡郡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凿开相连之处,所以又名离堆。乌尤山上有一正觉寺,创建于唐朝,北宋改为乌尤寺。寺中大雄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像,均由香樟木精雕细镂,高约3米,全身镀金。寺右为罗汉堂,内塑五百罗汉像。寺侧还有尔雅台,相传汉代郭舍人在此注释《尔雅》。郭舍人所注的《尔雅》早已失传,但在晋代郭璞的注释中可见。尔雅台右侧的临江绝壁凿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大字,字径达5米。
(三)凌云寺
在乐山市东侧的凌云山栖鸾峰处,与大佛相邻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后来被毁。现在的凌云寺为明、清所建。凌云寺建筑雄伟,是古今游览胜地。宋代诗人苏轼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岩壁上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的题字,清晰可见。其上面有建国后所修复的苏东坡载酒亭。
(四)其他古迹
乐山崖墓位于乐山市郊的柿子湾、麻浩、萧坝和车子等地。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在现今四川地区流行一种墓葬形式,古人称为“蛮子洞”。四川地区的崖墓以乐山市最为集中。崖墓在天然的岩石上凿成,高低参错,宽敞如室,高到难以攀登,低到深藏于地下。深度大小由6米到90米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崖墓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题字。墓内外有浮雕,题材、形态均丰富多样。
老霄顶在乐山市郊的高标山上。在北周时期,高标山上就建有弘明观等建筑。隋朝大业末年时候,又在此兴建了飞天神王殿。北宋时期改该殿为万寿宫,又称神霄玉清宫,因此有了老霄顶之称。老霄顶上现存的古建筑有万寿观、万景楼、灵官殿以及其它的一些古建筑,形成十分壮观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在历史学和建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郭沫若旧居位于乐山市东35公里的沙湾场正街。故居坐北向南,背靠绥山(峨眉山第二峰),面朝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的,中式木结构小型四合院。院后还有一座小花园。第一院的靠左侧的房间,就是郭沫若先生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则是郭沫若先生“结婚受难”的新房。后院毗邻小花园,其中有一间面朝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先生幼年接收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
三、乐山文物古迹现状和思考
(一)乐山文物古迹受到的破坏
历史文物古迹在其存在的千百年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或是人为的破坏,这些破坏往往会对历史文物古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以乐山大佛为例,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大佛是经过了千百年风化破坏,又经过了后世数代人修缮后的乐山大佛。大佛的头、手、肩和脚都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但是大佛身体上半部份从未有过大规模的修缮,仅仅是清除上面的的杂草、树木等。然而,每一次的清洁工作,对大佛也存在着间接的破坏。大佛表面的风化剥离程度,可以从大佛旁边佛龛造像的风化程度推断,保守估计在几到十几厘米以上,只是由于乐山大佛身形庞大而不易觉察而已。但是,通过仔细的对比观察,大佛身体上半部确实显得比较清瘦和单薄。从严格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乐山大佛已经不是唐代造像的整体特征和风格。与同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宁夏须弥山石窟、夹江千佛岩、以及阆中白塔山等大佛造像相比,乐山大佛已经缺少了一些唐代的美感[2-3]。
众所周知,乐山大佛表面有彩绘,经过彩銮的乐山大佛如果没有遮风避雨的遮盖物的保护是不可能保存到今天的。我们从历代诗人的描绘中,以及清理出土的大佛周边遗迹和遗物中可以发现,在乐山大佛建成以后,它的周边是修建了起遮盖作用的附属建筑的,就是后人频频提到的“大像阁”,或称为“天宁阁”等。其实,在明朝末年以前,乐山大佛身上是有附属建筑物存在的。明末的战乱毁掉了佛阁和寺庙之后,清乾隆年间,在废墟上又重建了乐山大佛的附属建筑物,并且扩建成了七层。缺少了附属建筑的保护,大佛的身躯直接暴露在了空气中,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大佛表面已经风化严重。
再以麻浩崖墓为例,麻浩崖墓是乐山岩墓群中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价值较高的一部分。麻浩崖墓建于公元l至4世纪,共有500多座崖墓。它真实反映了汉代乐山的政冶经济、建筑雕刻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等的历史信息,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一道,共同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珍宝。但是在2003年,当地在麻浩崖墓核心保护区,某公司大兴土木,准备人工建造一座新的佛像。虽然该工程后来被有关部门叫停,但是整个工程对麻浩崖墓的破坏程度可以想象。
(二)对于乐山文物古迹的思考
文物古迹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更好地保护是一个困扰着全世界的难题。乐山拥有着很多文物古迹,将祖先的东西完好地传承给我们的后代,怎样科学、系统的保护它们是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4]。
从保护的意识方面来说,一是我们必须反对畸形的开发,它忽视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精神要义。反对那些不遵循客观规律,不尊重古城历史,急功近利的开发;反对那些不惜牺牲环境,牺牲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牺牲古城整体形象的破坏性开发,例如以破坏麻浩崖墓为代价,人为建立新的主题公园,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遗憾和后悔。二是强化文化理念,淡化乃至祛除经济利益思维。要展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古建筑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5]。
从保护的形式方面来说,文物古迹的保护应该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保护。例如,针对乐山大佛风化的现状,我们应该考虑重建大佛佛身之上的保护性质的建筑,或者优化大佛佛身的排水系统,防止大佛进一步受到风蚀和雨水等危害。诸如此类的对症下药的措施,从根本的问题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实现对文物古迹最大程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俞晓萍.峨眉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2).
[2] 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 2004.
[3] 陈兴中, 汪明林. 旅游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12, 108-112.
[4] 晏华.乐山大佛[J]. 论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撷英, 2005, 1: 56.
[5] 罗家明. 乐山市旅游事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 改革与发展, 1999, 4: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