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已挂牌,借一句老话: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
中央确定的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地自贸试验区各有特点,是国家战略在重点区域的布局,也是重要的战略节点和突破口:上海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为目标;广东立足于面向港澳深度融合;福建着重于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天津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国家对各自贸试验区的定位,也是各自贸试验区的战略任务。
同时,各自贸试验区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上海通过建设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助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广东将通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发展综合服务区等,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和内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福建着力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创新两岸服务业合作模式,辐射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天津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口岸协作等机制辐射带动内陆发展。
每个自贸试验区又是由片区组成:上海扩区后,在原有的外高桥、浦东机场、洋山之外,又增加了陆家嘴、金桥和张江3个片区;广东包括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3个片区,横跨三市四地;福建包括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各片区又包括小片区,如厦门片区包括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3个部分;天津包括天津港、天津机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3个片区。各片区之间条件千差万别,有的已是成熟的开发区,有的是保税园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有的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有的是刚刚起步建设的新区。
如此不同的背景条件、先决要求、工作目标,照理必然会引来差异化的政策和运行规则,但是,在有着各自分工和定位基础上,四大自贸试验区引用了统一的“负面清单”。尽管“负面清单”不是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全部,但仍然能够看得出,管理层强烈希望将四大自贸试验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实际就是——中国整体。自贸试验区之路,是通过在局部地区率先试验,为全国改革开放进行压力测试,积累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又有效防控风险的经验。
各地搞经济特区、开发区的“老办法”是加大基建和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两项,改变的是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量度;而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制度创新,改变的是经济社会治理的方式。我们希望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是发展契机和动力。
为什么改变了方式就可能带来契机和动力呢?
那是因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府工作重点就是将经济社会治理的方式进一步转到“开放”上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经济运行主体地位交还给企业,激发企业追逐利润的动力,倒逼中国贸易和投资体制及相关的制度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化。
企业的生存环境、吸引力和活力是衡量自贸试验区治理方式有没有转变的直观标准,也是衡量自贸试验区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