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看作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它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本文试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古诗词的英译技巧,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美学 翻译美学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5-01
1 引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所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作品虽短,却描绘出一副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备地表达了旅人凄苦的心境。该作品前四句写景,这些景语都是情语,通过“枯、老、昏、瘦”等字眼使得浓郁的秋色只中蕴含着凄苦之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画龙点睛之妙。全曲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2 翻译美学指导下《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本分析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翁显良作为“散体”翻译的代表,以其“准确、通顺、忠实”的译文获得了国内外翻译界的好评。他采用散文释义方法,强调抛开原文的韵律和形式的限制,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着重再现原诗内涵。其译文虽译诗缺少了诗的风格,但句子依然有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
许渊冲《天净沙·秋思》英译版本非常地讲究韵律,其韵律为“aaabb”。头三行作为一个整体,最后一个单词分别是押的韵是[n]。尽管整篇译文没有像原文一样押一个韵(a),但是读者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译文的诗体风格。为了努力保持原作的意象,在Autumn Thoughts中,许渊冲除了不得不加一些英语冠词、动词和介词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他的译文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单词。在第一部分的三个句子中,他将原文看似孤立的意象用句子结构连接起来,而最后两句可谓是经典的翻译,特别是“far, far from”,三个单词,包含了两种修辞方式——押头韵和反复。由此可见,译者努力将马致远在原文中表达的意境呈现在英语译文中。下面分析一下两种译作所体现的不同美感效果:
2.1音美
许渊冲的有韵律的译文所而产生的音韵感将读者带到诗的世界,最后达到译者的目的——表达声音之美、塑造诗性语言。在Autumn Thoughts中,一共有四对头韵出现,“over old” “wreathed with”“west wind”和“far far from”。这些头韵不仅在视角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享受,而且还为读者带来了诗歌的音乐美。最后的“far, far from”,看似简单地重复单词“far”,但这个单词加强了押头韵的气势,恰好与主体人物的离家之远相呼应令读者遥想无穷穷。翁显良在“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这句中,四个短语,三种修辞——头韵、尾韵和拟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2视觉美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虽然简单却很含蓄,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含蓄韵味的美。翁显良先生的译本抛开了原诗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加入了许多内容,把原文的28个字译为一段散文,更好地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丰富的游子思归的深秋凄凉景象,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加入了许多的动词和介词,从而形成了一幅简单、紧凑、悲凉和孤独之美的画面:黄昏时乌鸦绕着缠有枯藤的老树徘徊;村庄附近一股溪流静静地在桥下流躺;在呼啸的西风之中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艰难地走着;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西下;有一位伤心欲绝的人还在远离家的天涯漫游。这些画面看似单独存在,但却自成一体,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2.3意象美
就意象的塑造而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是最杰出的中国古代诗词之一,许渊冲和翁显良都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翻译这些意象。从译文可见,许渊冲的译文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翁显良的方式则是动态的。阅读许渊冲的译本,读者或许会被其中微妙的情感感动,忍不住独自默默流泪;而翁显良的译本塑造的悲凉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则会使人情不自禁地哭泣,“瘦马呻吟、西风呜咽”。面对此情此景,何人不为之悲恸。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音美、视觉美、意象美三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进行了阐述,以此来探讨诗词的翻译技巧,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 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华文.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10.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慧,1966年2月出生,汉族,女,现为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