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散文类作品中的文眼

2015-05-26 09:00张金玲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突出构思文眼

张金玲

内容摘要:名家的散文类作品,均十分讲究文眼的设置,以使其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为例,分析了文眼的设置技巧。

关键词:文眼 构思 映照 突出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道:“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艺术构思的焦点,就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抓住这个文眼,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而快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阅读古今篇章,不难发现,凡大家为文,均十分讲究文眼的设置,使其具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有非常典型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开头揭全文之指,文眼设置在开头,用一“颇”字, 使不宁静的心境得以强化。什么原因使作者颇不宁静呢?是家事所忧,还是国情所使?是个人的矛盾所起,还是社会的黑暗酿成?是为前途所思,还是经沧桑而有感?总而言之,既然心里不宁静总是事出有因,决不会无缘无故!开头明其心扉,为全文的感情发展定下了基调。它低沉而感伤,它唤起人们迅速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追溯其因: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然而作者却跌宕开去,不讲其中的原因,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寄托于荷塘景致之上,深藏于朦胧月色之中。作者本是写心中的不宁静,在表现手法上却大肆渲染荷塘月色之怡静,使景与情在对立中相反相成,和谐统一。这就是艺术的反形法,从而使文眼中所隐藏的题旨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通过自然界宁静的反衬渐露端俛,继而和盘托出,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如果《荷塘月色》中的文眼“在篇首则后必顾之”,那么朱自清是如何顾之的呢?

首先,写曲折小路之静,突出此时内心超群绝世,悠然自得的心情,反形于文眼中所说的不宁静。在作者笔下,路是幽僻的,夜是寂寞的,月色是淡的。此刻作者一人夜游荷塘顿时感到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人景相偕,互为契合,于是觉得超过了平常的自己。作者独步小路,感到独处的妙处,这是作者内心的剖白,说得颇为委婉,表面上看是我爱幽僻的小径,而心里却似乎隐隐透露了生活中的不如意,细细体味,暗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其次,写荷塘之安静、月光之朦胧,烘托此时内心静恬澹泊、独处寂寞的心境,反形于文眼中所说的不宁静。曲曲折折的荷塘景致,朦胧苍茫的淡淡月色正与我的淡淡哀愁相吻合。作者凭其细密的观察,含情的笔触,表现了各种景物尽态极妍之妙;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诚然,月夜的荷塘、荷塘的月色给作者带来一些快慰,但这点快慰喜悦突兀而来,转瞬即逝。作者触目兴叹:“酣眠固不可少,但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然而清华园的荷塘并不是世外桃源,那峭楞楞如鬼一般落下参差斑驳黑影的灌木,应是黑暗现实的形象写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也是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再次,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反衬此时内心悲凉的心绪,回应文眼的不宁静。蝉、蛙尚有热闹,我却一点没有被它们的热闹所感染,“我什么也没有”。黑暗的现实驱使我到古代采莲生活中寻求慰籍。古代诗赋中那风流的采莲情景,是何等热闹,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场面又是何等有趣,而“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由对旧事的追恋,又回到了对现实的感叹。现实是多么的冷酷。虽不著一字, 却尽得风流。

最后,“这令我到底惦起江南了”一句,文章水到渠成地将藏于句首的悬念,一语道破,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文眼后顾有三,至此才豁然开亮。首尾呼应,前后掩照。全文写景抒情,珠联壁合,浑然一体,其味无穷。

需要注意的是,文眼要跟线索与文脉区别开来。

有的人往往把文眼混同为线索,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文章的线索,一般用吋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客观事件的进程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来构成。如《荷塘月色》的线索就是作者漫游的所见所想。作者出门散步,一路上看到清华园荷塘周围的环境,看到月色下的荷塘,看到荷塘上的月色,由此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这条线索把整篇文章给串联起来了。

还有的人把文眼混同为文脉,当然也是不对的。文脉就是文章的脉络,文章中跳动的脉搏,流动的思想、起伏的激情。它是无形的,然而却又分明是读者心领祌会的。如《荷塘月色》的文脉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个文眼,逐步揭示出来的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情绪。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突出构思文眼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