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疑难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设疑,把握策略,讲究技巧,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生疑、敢疑、善疑,以疑激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设疑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抓住好奇心设疑,反客为主,诱发动机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渴望获取到更多知识信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疑,留置悬念,营造“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譬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在新课伊始阶段,学生对“奇怪现象”甚为好奇,于是笔者趁机反问学生:(1)沙漠里有什么奇怪现象?(2)为什么说它奇怪?有何表现?(3)产生这一奇怪现象的成因是什么?(4)你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学习,探求奇怪现象背后的奥秘。这样,通过抓住好奇心设疑,学生激情高涨,兴致盈然,整堂课都将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思维之中。
二、针对重难点设疑,顺水推舟,柳暗花明
重难点是教学关键点,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针对课文重难点设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抓住学习关键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难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顺水推舟地设置疑问,给学生搭建思维“坡度”,让学生茅塞顿开,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其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语言的赏析,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概括花儿红的原因。在教学时,笔者紧扣标题,从突出“红”入手,设置疑问,步步推进:①文章标题原是一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标题,有何妙处?②文章从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性的句子。③文章在说明花儿“红”的原因时,运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④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说其作用。这样,通过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引导了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反常困盾处设疑,释疑解惑,深化理解
在文章反常处,或学生思维堵塞,感到困惑、矛盾时,在此设疑,既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正确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深化知识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反常现象及教学矛盾点,于反常处、矛盾处、含蓄处、困惑处巧妙设疑,引人入胜,释疑解惑,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发散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却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而是以一个“笑”字贯穿全文始终。在学习时,笔者抓住这一反常现象,设置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正面写“悲”,而是以“笑”字贯穿全文,这样安排究竟有何用意呢?课文几次写到了笑,各有什么不同含义?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探究,领悟到小说以“笑”为线索,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深刻反映了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总之,课堂设疑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技巧,因势利导,随机而应,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杨晓红,教师,现居江苏盐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