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山
内容摘要:谋略艺术的高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名篇的魅力所在,不少教学参考书作过准确的分析。不过,这些分析多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尤其是缺乏军事理论的支撑。笔者曾试着把中国传统兵书《三十六计》引入课堂进行谋略讲解,现简述如下。
关键词:《三十六计》 谋略艺术
《三十六计》作者不详,成书约在明、清之际,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其特点在于将我国古代的复杂深奥的军事谋略思想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语言通俗易懂,成为一本军事理论的通俗读物,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也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下面试作一些例解。
第一计“瞒天过海”,意思是通过战略伪装,示假隐真,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采用了此计。他为得到秦王亲自接见,用樊於期之头和督亢之地图作为信物,担任使者代表燕国投降秦国,却在地图之内藏了匕首,企图“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最后“图穷而匕首现”,演出了一出秦廷刺秦王的活剧。目的虽未达到,妙计和英名却永传后世。
第十计“笑里藏刀”。此计是指运用政治外交的伪善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课文《赤壁之战》一开始,鲁肃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的新情况,于是向孙权建议,让他去吊唁刘表,顺便察看一下其阵营的情况,如果他们“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这一计就是“笑里藏刀”。再上推到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假装与楚国友好,邀请楚怀王在武关相见,结果巧设埋伏,把怀王扣留,然后向他索要楚国的土地和财物。这也是“笑里藏刀”的一例(事见《屈原列传》)。
第十四计“假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陈涉世家》中讲到,公元前209年,阳城人陈涉、阳夏人吴广等900人被征戍渔阳,途中遇到大雨,难以行走,误了期限,而秦朝法令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的戍卒一律要被处以死刑。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就打出了秦始皇太子扶苏、楚国名将项燕(二人已死,但在人民心中不死)的旗号,用以号召天下百姓共同起来造反。再加上其它策略,从而顺利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实,这一计存在明显的漏洞,秦楚向为死敌,又怎会有秦国的太子和楚国的将军合作的可能?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此计指面对强敌不可靠正面作战取胜,就应该避其锋芒,抓住主要矛盾加以利用,从而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毛遂自荐》中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争论半天尚未定论之时,上殿指责楚王。他深知楚王怕秦国却又不肯示弱、还想在遭受长平之败后的赵国面前称雄的复杂心理,索性公开说:“今楚地方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莫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把楚国屡遭秦国打击、首都被占、祖坟被烧的老底都翻了个天;然后才讲到“合纵者,为楚,而非为赵”。一番话,看似违反外交礼节,却成了攻心的不二法门,彻底去掉了楚王的虚荣心,从而赢得了赵楚联盟。《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高太尉为使儿子得到林冲的娘子,派出陆谦、富安前来沧州谋害林冲,企图以此消除她对林冲的希望,这一计也是“釜底抽薪”。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其本意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打败的敌方,要使用美人、钱财等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败其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此计有两处例子。一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听从侯生的献计,借用魏王宠姬如姬的力量,让她偷出兵符给信陵君,绕过魏王实现了救赵的目的。二是《屈原列传》中,张仪入楚,知道怀王一心想杀之,“设诡辩于楚王宠姬郑袖。郑袖言于楚王,竟释之。”不但逃了性命,还加深了楚国内部君臣的矛盾。当然,信陵君是为抗暴秦救危难,而张仪只是为救自己,同是使用美人计,境界自有高低之分。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此计指的是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唐朝杜牧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曹操派出谋士蒋干过江劝降周瑜。周瑜也知道曹军中有蔡瑁和张允两员降将“深得水军之妙”,务必除之才可无忧。于是将计就计,先用点破来意、群英大会等一系列手段不让蒋干开口,又故作醉酒疏忽,约其同榻睡觉,让蒋干盗走了内容是蔡、张与周瑜相通的一封信。曹操看过信,怒杀二将。等到人头呈上,猛然觉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但已经迟了。
谋士出谋,常常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以求击中敌人的要害。鸿门宴上范增指点项庄舞剑就含有两条计谋:一是“擒贼擒王”(第十八计)。此计意思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彻底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使敌方陷于混乱,便于我方彻底击溃乃至消灭之。范增认为,只要刺杀了刘邦,那么这个影响项羽独霸天下的刘氏集团将马上烟消云散。二是“借刀杀人”(第三计)。此计的意思是指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范增自己不出面,却让项庄这个武将打先锋,进帐舞剑,伺机行刺刘邦;欲等事成后再自己出来打圆场,收拾局面。
高手过招,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能取得胜利的一方才真正称得上智慧超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完璧归赵”,在秦廷与秦王进行了长久而艰苦的斗争,其智勇真是世所罕见。先是秦王采用“无中生有”(第七计。“无”,指的是“假”;“有”,指的是“真”。换言之,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判断失误,行动失误。)之计,明明想骗和氏璧,却说用“十五城”来换,显然是口惠而实不至。蔺相如则相应地“欲擒故纵”(第十六计。此计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含义是面对疯狂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他们失去警惕,然后伺机而动,歼灭敌人)。他为达到揭露秦国骗人、争取列国的同情与支持的目的,说服赵王,特地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国。到了秦廷,当发现秦王果真是骗人以后,相如马上利用秦国君臣麻痹之际,回敬了一个“无中生有”之计,说“璧有瑕,请指示王”,把璧再骗回手中,然后严厉地训斥秦王,并佯作要撞碎玉璧。秦王意外上当,无奈之下,只好又一次用“无中生有”之计(“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来骗相如。此时,相如另有谋划,便顺水推舟,但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秦王答应了要求。结果在五日中,相如巧使“金蝉脱壳”(第二十一计。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战略目标的谋略”)之计,让从人“衣褐,怀璧,从间道亡”,终于完成了使命。
在群雄割据的年代里,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往往用尽心计,尽可能地削弱对方。高五册《崤之战》就是一个列国间相互用计、力求削弱敌人、增强自己的典型故事。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得到两年前协防郑国的杞子等三将传来的情报,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于是发兵长途奔袭郑国。可是郑国得到了商人弦高的报告,赶走了秦国内奸,做好了战斗准备。秦军无奈,只得回师。在经过晋国边境崤山时,遭到了晋国的伏击,全军覆灭。秦穆公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违反了“打草惊蛇”(第十三计)的原理。“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在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秦军出兵过周都洛邑时,王孙满观师,取的是“隔岸观火”(第九计)之计。“隔岸观火”意为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时,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对权力大大削弱的周天子而言,诸侯的自相残杀,不是灾祸,倒是运气,乐得看热闹。
弦高犒师,纯属矫诏行事,也是“无中生有”,一举打乱了秦军的战略部署。而皇武子辞师则是“指桑骂槐”(第二十六计),此计指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用旁敲侧击威慑他。皇武子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敲山震虎,不战而屈人之兵,赶跑了杞子等三将,清除了内奸。
晋国先轸得知秦军过境,坚决主张进行袭击。这一计叫做“顺手牵羊”(第十二计),意指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得胜利。先轸以战略家的远见,认定秦军“以贪勤民”,是“天奉我也”,指出“敌不可纵”,力排众议,果然取得了崤山大战的胜利。
文嬴请释三帅,用的也是“无中生有”之计。她虚构了一通三帅将会被秦穆公处死的前景(当然当时败军之将常被处死,但也未必尽然),骗过了刚刚上台执政的晋襄公,使他误释三帅,导致后患无穷。
阳处父奉命穷追三帅,不料赶到黄河岸边,三帅已在船上了,这时,他急中生智,“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目的在于“调虎离山”(第十五计)。这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核心在于一个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有利的地形。把敌方调出他们有利的地形,便于我方歼灭之。当然孟明他们不会上当了,阳处父妙计未成,只得失望而归。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经典名篇的教学时曾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的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一种说法的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运用三十六计来教授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实际上就是在实践叶老的教导,从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需要参证比较处”诱导他们去欣赏课文,从而让他们充分感悟这些谋略的深远精巧,同时领略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伟大,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到常规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应该说还是有点创新的。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柯桥区钱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