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宇晖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许多家长都会花费心思地去培养孩子学习音乐。在音乐学习中,有一门教师不可忽视的课程--视唱练耳,它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必修课,涵蓋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对全世界的音乐教育有深远影响,本文针对儿童学前阶段的身心发展,进一步阐述奥尔夫理论与实际教学过程的结合。
关键词:节奏朗诵 听力训练
一、教师如何进行儿童音乐教学计划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音乐和对音乐反应的能力,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应该属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音乐的学习不可能完全自发地产生,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计划中的教学目的是否合适孩子本身是检验计划合理性的标准之一。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为孩子设计的音乐教学计划要注意到孩子的个体需要与心理、生理的变化发展。
音乐教学设计不是偶然出现的,应当是有安排、循序渐进的步骤与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应设计一些能激励、促进他们愉快地参与音乐学习的计划。有计划就当然少不了目标,能否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可算是检验计划的标准,对于较为幼小的儿童来说,可以制定以下几项目标:一是以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二是学习优美谐和地歌唱;三是调动孩子的各种器官来聆听音乐;四是学习并创造动作来配合音乐进行律动。计划事实上是基于目标而高于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也是在有计划的前提下才能出现。身为孩子音乐活动的启蒙者、指导者,我们要依据孩子对知识学习的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教育体系,在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中也是极具影响力的。要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其教学法的核心与精髓,首先还是要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有深入的了解,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结合本国的实际教育状况的同时结合其教学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
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本性音乐,其观念中最本质的是对音乐的存在方式,即对音乐教育实施、参与的方式进一步地认识。奥尔夫曾说:“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构成原本性音乐观念的整体是由音乐存在的形态元素、音乐的行为方式及音乐教育的参与方式三个方面组成。在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对音乐教育实施与参与的方式。
三、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一)听力训练
奥尔夫认为通过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本身既是节奏感训练,同时也是听力训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运用绘画、动作等手段对听作出即兴的反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听觉记忆力及对声音的敏锐性。在音乐教育中,听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手段,它的地位比识谱、演奏、演唱等一切技能都要高,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是从其中的训练发展而形成。培养音乐听力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得人富有感情、富有观察力和洞察力。所有的音乐体验与学习都离不开听力,有效并系统地培养听觉能力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教学涵括以下四点:1.听力素材的创新;2.结合动作反应;3.训练内容的扩展;4.图形谱的应用。在听力素材方面,所采取的材料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乐音材料,还加入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对孩子来说,从熟悉的声音、环境开始来进行学习,会更好地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理解力与想象力。在动作教学方面,当身体亲身参与到听力训练中时,能促进感受的敏锐性与反应的灵敏性,活跃课堂气氛,提供教学质量。在音乐的学习内容上,除了传统学习的音高、音程、和弦、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训练以外,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听力训练更强调从音乐要素到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的过程进行系统教学。音乐的类型也不仅是古典音乐的为主,而扩散到现代音乐、各国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等。
(二)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整个框架的支架。20世纪初,奥尔夫受到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在创办京特学校的过程中,他有了想要建立一种新的节奏教育的念头,把音乐教学的重点从片面的和声教学转移到节奏教学上。节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感觉与表现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节奏是一种个体体验,发展节奏的反应能力是需要通过许多体验才能形成。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机会给孩子,让他们自然本能地反应音乐,而不是强制性地教学。奥尔夫将语言引入了节奏教学中,他认为应当充分发挥人声和语言,并将其作为节奏教学的出发点,如以身体动作拍打节奏配合口读唱一些诗歌或者歌词。每个孩子出生后首先会学的能力就是说话,利用语言开始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减少心理障碍。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的一个教育原则——从孩子熟悉的活动与环境入手进行教学。
一是以姓名或词语开始的短节奏,一般为语言中最短小的并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或词拼凑成最小的节奏单位,大概是由两到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范围,如植物名、动物名等。二是谚语或句子,是对第一点的扩充与升级,在词语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开始训练短句的节奏练习。三是诗歌或童谣,是第二点的增强版,结构与段落的出现,难度增大,可以运用卡农的轮唱手法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个人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方法,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或者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与发展,音乐教学才有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王萍,张忠平.儿童学习视唱练耳[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