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华 程晓蕾 张 进
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这就要求社会和各高校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逐步形成“工学一体”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和学校与时俱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改善就业环境、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崇尚掌握一技之长、拼弃高学历低能力”的氛围,最终使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达成共赢。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高技能型工程人才。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典型的是校企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和“3+1”培养模式,即四年制的前三年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等。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与操作中,存在着实际的教学仍然是理论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多数高校中虽然引入了“双证”教育,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有很大出入,彼此相对独立,关联较少,多数学生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时,缺乏专业性指导,不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只是单独的想取得相关证书或一窝蜂地进行考证,与就业市场关系不大。
“工学一体”的就业就学的高级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具体可分为招工招生和招生招工两种不同的模式。它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促成企业和高校合作、企业的招工和学校的招生同步进行。招工招生模式,即学校在企业中招收符合要求的在职员工,在校内外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程职业技能教育,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相关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在此模式下,需要企业和招生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在招生招工模式下,学校负责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在校学生,在入学初,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监督负责下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经过在校的两或三年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后,学校根据相关的协议,要求企业将学生录用为准员工,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试用期)的专业工程技能的学习。经过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学校发给毕业证书,企业将其聘用为正式员工。
“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工程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另外就学与就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过程。这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等因素组成,各种因素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工”与“学”的结合不应停留在学生参加工作(实习)或学习的一段时间的表面培养模式中,也不能是一种阶段性校内实践或校外顶岗实习,而是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相关联的全程式的、一体化的结合,从而解决从起点到终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根本上完善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学生就业目标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促使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共赢。
目前各高校都存在所谓的项目化课程,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片断为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项目进程和过程设计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课堂的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的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实习学做合一的订单式培养[1],这种培养方式虽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专业和人数等方面覆盖面很有限。而工学一体讲究的是就学就业,即入学就就业,解决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也为企业直接提供了一批直接可以上岗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为企业节省了资源。因此,高校推广实施“工学一体”有如下优点和意义:
(1)是一种培养综合工程应用性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体现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特色。
(2)由学校和企业双方面共同参与,具有双向互动性。企业可以全过程直接参与到学校对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各种环节中,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性指导;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外或假期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或企业锻炼,将知识应用实际的工程,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素质和专业工程职业技能。
(3)是企校深度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院校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应用环境;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实地接触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校创办的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激励他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创新;同时,专业课教师可在校外企业中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学校培养一支真正的“双能型”的教师队伍[3][4]。
学生在校外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工作),既是工程技能提升过程,也是就业考察过程,同时还是就业的试用期。而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少考虑就业因素,这种工学一体化就业就学模式,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在校学习不感兴趣的学习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企业也省去了不少的人才培养成本。
(1)开设企业课堂:课堂可以设在车间,进行“企业课堂”课堂实践教学与管理。
工学一体化的就业就学模式,允许教学将课堂设置在企业的工作车间,把工作实习现场作为实训课堂。新生入学后即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识岗;按岗学习,经过一至两年的学校理论和校内实践的培养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实习或学习,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全程跟踪辅导;最后一年可以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5],走进具体工作岗位,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负责巡查跟踪指导,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学一体”就业就学的校企合作模型图
近年来,安徽新华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宝葫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建立校企合作;与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在电子专业和试行工学一体的培养方式,建立“锐蓝(电子专业)精英班”并已正式开班。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照学校和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直接到企业上课、实习或工作,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拟定教学方案,通过职前培训、整班培养、就业前置、工学交替等手段探索企业制学院模式,促使学生向工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开发:企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双方共同制定培养实施方案。
1)企校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在企校合作指导委员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小组(简称课改小组),邀请教育专家对课改小组教师进行培训,并制定课改方案。
2)编写教学文件:企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以个人自主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为手段,融合案例、任务,集“教、学、做”为一体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创设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和工作的环境,提供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4)企校联合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学校通过企业将专业一线教学“送出去”,并将企业专业工程师“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促使教师和工程师相互学习,组建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理论丰富、技能过硬、示范性强的专业技能教师团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
(3)学制计划安排
学校根据实际的情况,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经过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企业实地学习(顶岗实习),充分与企业高级工程师接触,亲身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做到工学一体。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工学一体”就业就学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入学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职业认知教育。
第三学年,主要进行的是进入专业方向的专业学习和核心工程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与认证,进入企业见习,为后期的企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学年,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入企业顶岗工作,深入学习企业生产技术,体验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解决了当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在推行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时,“就业”与“就学”必须关联,否则,工学一体就没有可能成为一种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6]。
[1]訾贵昌,邵淑华,刘尹霞.高职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9).
[2]庄涛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游戏动漫类专业方向“职场情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190-191.
[3]陶红霞.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罗开文.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80-81.
[5]马万勇.“教产结合,工学一体”教学模式的思与行——以安徽机械工业学校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76.
[6]陈国林.从“工学结合”到“工学一体”——“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系列研究之一[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