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核心提示:中国人找到了美国创新的基因和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车库文化。
一杯咖啡的定价可能只有15元,却能成为融资上亿元的富矿。
近来,创业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在武汉市,未来半年内预计将会有20多家咖啡类孵化器诞生。而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创业咖啡已经成行成市。
今年3月,“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咖啡馆可能是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场所了。在创业咖啡,还能提供工商注册、律师、会计师免费咨询服务,定期举办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沙龙、讲座等专业咨询服务活动。因此在这里,很容易聚集一批创业者、天使投资人、人才“猎头”。
这,就是一杯咖啡的力量。
当咖啡上了《新闻联播》头条
2012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将镜头聚焦一间小小的咖啡馆。以《创业服务业:新业态迸发新活力》为题播放了3分钟专题片,让神州大地第一次大范围地接触了一个新名词:创业服务。
作为这个新型产业链中的典型代表,车库咖啡一夜间走进千家万户,为国人熟知。
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还清晰记得自己上《新闻联播》头条时的情景:“我当时在厦门,那天晚上微博狂热。我和厦门几个创业小伙伴都沸腾了,心情非常激动。”
苏菂说,这不仅仅是向公众介绍“创业服务”的概念,作为国内最大的主流媒体,央视能够把这条新闻排到领导人重要活动的前面,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草根创业将成为主流。
这也是苏菂这几年做车库咖啡的一个感悟。
“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改变太大了。还记得我上大学时开了一个电脑店,所有同学都去实习,自己给自己写毕业实习鉴定。再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如果说有一个创业计划,老师都会同意他休学一年去做这件事,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
正如苏菂所说,他是一个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老江湖”。最早在北京创立一家公司,从拿到天使投资到公司上市,创造了年销售额2.8亿元的成绩。
后来,他在做战略投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与早期创业团队见面的时间成本太高了。
“在北京,创业团队非常分散,哪儿的房子便宜就在哪里,或者是哪里的办公室便宜就在哪里。这些地方非常分散,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总要开车四处找,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搭建一个创业和投资者聚集的平台。”苏菂盘算着,开车四处寻找,一天最多能见三四个创业者,如果把他们聚在一起,每天少说也能见到5个创业者,如此就能提高20%的效率。
彼时,创业服务的雏形已经在苏菂脑海里萌生。
然而,对于苏菂来说,当时并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只能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闯劲。他发现,早期创业其实不需要有排场的地方,很多朋友在星巴克、上岛咖啡里创业,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个更专业的让大家开放共享的场所?
于是,苏菂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公司给予他的一半期权。2011年4月,他创办的车库咖啡开业。
大国竞争在“车库”
2014年5月1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大国较量在车库》,文章开篇是这样写的:“一个美国记者,只因造访了北京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就在《华盛顿邮报》上惊呼:‘美国人应该害怕中国什么?’”
“中国人找到了美国创新的基因和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车库文化。”中国创业咖啡联盟秘书长董建强说,回顾美国所有知名IT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很多企业最早在车库里面创业,像苹果、惠普等公司。
在苏菂看来,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是必然趋势。“不仅仅是创业的人多了,我们看到爬珠穆朗玛峰的人多了,周游世界的人多了,徒步西藏的人多了,骑行的人多了。”他认为,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不再为获得一份工作而担忧,不再为解决温饱而发愁,此时,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就会成为必然。
创业本身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过程,很多人有尝试和实现目标的想法。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增加千分之一的创业者就能增加上千万的企业,将对社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苏菂打了个比方,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庞大的机器,创业者就是弥补机器缝隙的细胞。在持续创业热潮中,全社会都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随着基础人才不断增多,中国出现世界级大型公司也是迟早的事。
不过,尽管有很多创业服务机构正在发挥投资功能,但车库咖啡一直没有自己的投资基金。用苏菂的话说,“对创业团队来说,我们可能服务更基础一点。我觉得,思想碰撞才是创新的源泉。”
在苏菂服务的创业者中,沈孟民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如今沈梦民已成为车库咖啡的一个传奇。
沈孟民最早在湖北做挖掘机生意,赚钱后去深圳做山寨手机,赶上智能手机引发的寒冬,又来到北京寻找互联网机遇。2013年,为了省钱,沈孟民在洗浴中心住了整整一年,“充5000元会员卡送2000元,每天平均38块钱,包夜宵和早餐,吃饱了再来车库做项目。”
一年后,沈孟民终于在车库咖啡拿到了100万元天使投资,这个让他从洗浴中心搬出来的项目落在了他的老本行:二手挖掘机APP。
创业咖啡志不在卖咖啡
好的创业计划要想面世,自然少不了好的天使投资人。
在武汉光谷资本大厦一楼,有间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咖啡馆,布局跟一般咖啡馆相差不大,只是左侧文化墙上,多了不少励志图片与诗句。
这家咖啡馆的幕后老板,正是两位天使投资人:“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雷军、光谷软件董事长李儒雄。
光谷创业咖啡不靠咖啡赚钱。“雷军明确表态,咖啡肯定是亏损的,因为店面人员成本都很高。我们的商业模式就不靠咖啡赚钱,而是做天使投资,这是雷军最擅长的。”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说。
对于大多数创业咖啡馆来说,咖啡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无法靠咖啡赚钱。之所以选择咖啡而不是茶馆、酒吧,是因为咖啡给人以放松的心情,进而营造一个开放的办公区和交流区。点一杯咖啡,可以免费办公一天。
2014年,光谷创业咖啡作为“青桐汇”(武汉市政府推出的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孵化活动)的承办方,举办了18期青桐汇。宣洁说,2014年光谷创业咖啡牵线搭桥的投资项目达40多项,投资金额5.6亿元。“我们的孵化基地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已经入驻五六十家明星团队,预计今年6月份,入驻团队会达到200家左右。”
近些年,创业咖啡在武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创业咖啡更是层出不穷。而像贝塔咖啡、3W咖啡等创业服务型企业的脚步,已经迈向了全国。
贝塔咖啡创始人白鸦表示,创业咖啡都不怎么盈利,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扩张计划。目前,贝塔咖啡在杭州、北京、广州等地设有四家店,每家店每年赔钱几万元。
北京3W咖啡略微亏损,但深圳3W咖啡却是盈利状态,原因则是深圳3W咖啡的房子由股东低价提供,房租成本很低,所以一开始就是盈利的。
董建强介绍,创业咖啡馆的营收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创业园区的支持、补贴;二是举办活动的场地使用费用;三是创业服务。
“创业服务机构和投资人、创业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打个比方,创业机构就是媒婆,媒婆把一桩婚姻撮合成功了,收点彩礼也不为过,但是大部分项目投融资对接成功以后就和创业咖啡馆几乎无利益关系。”董建强认为,创业咖啡馆尚无好的盈利模式,是行业环境所造成的。
YOU+,或是创业咖啡的未来
“长期无法盈利肯定是不行的,但盈利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需要花时间摸索。”一家创业咖啡的联合创始人表示,创业咖啡现在亏损很正常,毕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才刚刚喊出来,“什么时候能盈利,说明这个城市创业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
不过,YOU+模式的出现,或许是未来创业咖啡的新模式。
2014年,YOU+的“家”文化以及社区概念,引起了业界大佬的注意。当时,雷军正打算给小米的员工建社区,为此他还做了半年的市场调查,后来发现YOU+的做法和他的想法最为贴近,甚至超出他最初的设想。
苏菂也是YOU+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14年7月见雷军第一面,当时不是想找投资,其实是想跟他聊聊YOU+的商业模式。结果他足足说了两个小时,很快就决定投资了,也就是前一段网上疯传的小米公寓。”苏菂说。
苏菂显然对YOU+充满信心。他希望为创业者打造一种创业与生活相结合的社区。苏菂告诉《支点》记者,除了实体楼宇,还会围绕聚集在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平台。而且入住的年轻人不限于创业者,会有自由撰稿人、投资经理、摄影师,甚至还会有一些从事法律、会计工作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会给创业者提供帮助。
“在YOU+里,当你生病了,隔壁会给你送药;当你快乐时,大家一起喝酒;当你痛苦时,有人陪你聊天解乏,我们想通过创业社区+生活社区的模式,改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今年4月,坐落在北京苏州桥附近的全国第一家YOU+创业社区正式入住,占地2000多平方米,拥有一个灯光球场,每栋楼万兆带宽接入,奥运级的WIFI覆盖,还有其他很多的免费配套,但租金却很便宜。许多人早早就提出申请,排着队准备成为最早尝鲜的住户。
楼上的公寓是收费的,楼下的工位和娱乐设施却是免费。每个入住的用户都会进入YOU+的账户系统,有自己的等级和积分。从一个楼搬到另外一个楼,甚至从一个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城市,等级和积分都会伴随你,帮助你迅速融入新的圈子。
“现在全国各地正在建3500间房,到今年底应该有1万多间房左右。”苏菂透露。
YOU+的设想非常美好,以至于让人觉得像是乌托邦。不过,一杯咖啡的力量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了,一套公寓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吗?(支点杂志2015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