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制度由来

2015-05-25 17:11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费米中国工程院二等奖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

1955年学部委员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1957年增选了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8人。

1980年,恢复学部委员增选,并取消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两院院士资格。

剑桥老师创造“科学家”

科学家一词是舶来品,它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兼哲学家费米尔创造的。1840年,费米尔在一次演讲时说:“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名称,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科学家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scien”,即了解的意思。有人曾对科学家下过这样的评语,说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精细的实验、谨慎的分类、证据的搜集、结论的判断等素质”。

实际上,在没有创造“科学家”一词之前,人们对各种科学研究者已经有了不同的称呼。“天文学家”“数学家”在14世纪前的文献中就有发现;14世纪把“水的蒸馏者”称为“化学家”;17世纪出现“生物学家”,它是由“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二词综合而成的;18世纪初出现“心理学家”,当时人们把“心理学家”定义为治疗灵魂的医生,以区别于治疗肉体疾病的医生;至于“物理学家”一词几乎和“科学家”一词同时诞生。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猜你喜欢
费米中国工程院二等奖
费米:从“陀螺少年” 到“原子大王”
费米:假装是司机
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促进会第一届论文评审二等奖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费米
第十三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
一个守口如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