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戏”的当代意义

2015-05-25 16:02杨芃
上海戏剧 2015年5期
关键词:白蛇传题材戏曲

杨芃

好莱坞新版《灰姑娘》上映,在全球又引起一阵观影热潮。不止如此,其他的经典童话题材,如《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也多次被精明的百老汇搬上了音乐剧舞台,并获得成功。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音乐剧,几乎成了百老汇的票房必胜法宝,观众对故事的熟悉程度不但未降低舞台演出的吸引力,反而让艺术魅力呈现一种叠加的状态。与之对应,同样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解放初期还出现过京剧《白蛇传》、河北梆子《宝莲灯》、川剧《芙蓉花仙》、黄梅戏《牛郎织女》、《天仙配》,越剧《追鱼》、《柳毅传书》等等民间故事和神话改编的经典剧目,为什么在新时期作品中这种热闹好看,充满童心的经典故事改编偏偏缺席?我认为是创作者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对这类浅显易懂的经典题材的视而不见。当代的新编戏曲更多集中在精英化和农村化两个极端,反而忽略了城市普通民众的审美口味,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戏曲都市化等同于精英化,把戏曲民间化等同于乡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戏曲创作直至今日,长此以往,我们的戏曲市场将进一步萎缩和边缘化,令那些原本对古典戏曲保持好感的白领、大学生等年轻都市人群竟至无戏可看。

戏曲能够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生活长达几百年,其间积累下的生存智慧弥足珍贵,但当代很多文艺工作者却视之为老旧陈腐,将之忽略甚至刻意丢弃,当我们看到西方舞台如此这般热闹,也该在“生书熟戏”上琢磨琢磨了,这句话道出了符合评书和戏曲这两种不同艺术特点的真谛。评书的优越性在它的叙事技巧,所以大家喜欢听新故事。而戏曲由于本身是具备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形式感极强,它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声腔音乐之美和身段舞蹈之美,戏剧的叙事功能反而退居次要,戏曲舞台上的故事为观众所知并不影响观众的欣赏兴趣,出色的演员表演仍会带给观众极高的艺术享受。甚至恰恰由于故事熟悉,观众并不会执著于剧情的复杂,而是陶醉于对表演艺术的品味玩赏中,达到了一种“但赏其美”的境界。所以传统戏曲中改编自经典故事的佳作比比皆是,歌剧、舞剧、音乐剧等注重形式的西方舞台艺术也同样如此。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趣味也相应变化,传统戏曲中那些注重家庭、社会伦常的古老故事已经不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情感宣泄,现代剧场美学观念较之以往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观众诉求的改变,戏曲创作者便逐渐否定“生书熟戏”的说法,更多去创作情节新颖复杂,思想深刻多义的原创戏曲作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殊不知这种过于新颖复杂的故事与戏曲富于形式美的本体特点并不完全契合,在戏曲观众中,无论哪个时代都爱看“熟戏”,喜欢简单真挚、绚丽热烈的作品。只是旧时代观众关心的那些忠义节孝的题材,小姐书生后花园私定终身式的爱情故事都不能再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而被过去的正统观念斥为诲淫诲盗、怪力乱神的各种神怪、公案反而能引起兴趣。笔者认为,时代的进步不应该让“熟戏”减少,而应该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倾向,创作出不同以往的“熟戏”,如何在古老的故事中挑选那些更能联通当代人情感的故事,挑选那些在舞台处理上更为唯美梦幻的故事,才是当今可行之计。

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中,取材自古代神话传说的比例不多,前人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题材不适合搬演成戏曲,实际上未必是不可为,而是不去为,皆因儒家正统思想重现实而轻浪漫,重社会而轻个人的美学精神长期统治着包括戏曲在内的艺文界,抑制了带有罗曼蒂克色彩作品的产生。直到近代,西方个性解放思想涌进中国,影响了从知识界、商界到市民等不同阶层,从“五四”至解放初期,神话传说改编的优秀戏曲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尽管新时期以来,根据经典故事改编的佳作较少,但仍有一些敏锐的戏曲主创者,紧抓住观众的口味,创编出新颖鲜活的“熟戏”,此类作品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此谈谈对其中几个戏的一点看法,进而探讨一下新编戏曲对经典题材应如何开掘才能吸引当代观众。

一 题材家喻户晓,

戏曲舞台罕见作品

上海京剧院的《盘丝洞》取材于《西游记》,把小说中女儿国和盘丝洞两段故事捏合到一出戏中。不仅把西游降妖故事完整地搬上舞台,还改编得更加丰满曲折,它利用戏曲的综合手段,刻意放大了原作中女王和妖精都爱恋唐僧这一情节并由此构建起戏剧冲突,妖精、女王、唐僧、悟空、八戒各有各的立场和行为逻辑,彼此牵引出强烈的戏情。

戏中行当齐备,众多角色戏份分担均匀,第一主角是一人分饰蜘蛛精和女王两角的旦角,猪八戒充当插科打诨的丑角,此外武生扮演的孙悟空和老生扮演的唐僧也各自承载着重要的戏剧作用,或偏于武打功架或偏于唱功表演,让整出戏在文戏与武戏之间获得了平衡。该剧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非常注重观赏性,对表演手法精雕细磨,创作出蜘蛛精为首的蛤蟆、蝎子、蜈蚣、蝙蝠等五毒妖精,给这五毒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武打动作,丰富了舞台表演手段。本来刀马旦的打出手和花衫的长绸舞都是京剧的固有程式,这里把两种程式糅合在一起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且用在蜘蛛精身上又具有仿生的含义,这类巧心思给“熟戏”带来了新鲜感和游戏感,一下子变得新鲜活泼,趣味十足。

异域风情、缠绵爱情、神怪变身、正邪斗法、精彩武打,这些精彩热闹的元素都通过京剧的声腔舞蹈,技艺表演展现得淋漓精致,并在舞台灯光布景的配合下极尽奇幻神秘之美。对主角蜘蛛精,主创更是不吝一切手段让她成为舞台上的焦点,根据主演方小亚文武兼备的特点,主创不仅为她设计了前面提到的长绸表演,还设计了女王的梦幻双人舞蹈和蜘蛛精入洞房时的醉酒身段。剧中还有个深受观众喜爱的部分,蜘蛛精在引诱唐僧之时运用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声腔的唱段,这段唱腔既展现演员的演唱功力,又增加了该剧作为神话剧特有的游戏意味。

二 戏曲改编频繁,

新版本另辟蹊径作品

戏曲《白蛇传》早就不新鲜了,各大剧种都演出过,然而当台湾明华园歌仔剧团的《白蛇传》登陆上海,却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这台宣称为“超炫白蛇传”的歌仔戏,是“明华园”的看家之作,它让内地观众惊呼原来《白蛇传》竟可以这么“酷炫”,由此吸引了大批平时不看戏的年轻人。

这是一出广场戏剧,更是运用现代环境戏剧理念演绎的传统戏曲,它打破了当代戏剧镜框式舞台的表演方式,还戏曲以亲和力和草根性。第一主角白娘娘由素有“无敌小生”之称的明华园当家小生孙翠凤扮演,与大多数剧种中白娘娘的温柔娴淑不同,编导结合主演的个人特点,在灵动飘逸之外,赋予“这一个”白娘娘更多既妩媚又阳刚的妖性。明星演员与恢弘场景的完美结合铸就了这出奇观戏曲,一向善于演绎神话宗教故事的歌仔戏,为兼顾当代观众的审美,在处理《白蛇传》题材时,聪明地加入了流行的仙侠故事元素。开场白素贞、小青的千年修行;法海阻止白蛇成婚时的斗法;佛祖调解蛇僧纠纷的警告偈语“莲不入水,心不染尘”;端午节前法海率领众高僧摆下“舍利封魔阵”围困白蛇等等,都让该剧在众多白蛇版本之后仍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该剧最大的卖点就是实景化的水漫金山,白娘娘从舞台腾空飞起,在观众头顶高处盘旋打斗,伴随激昂的唱腔,现场同时动用多台消防车,真实再现水漫金山的场景。台上台下大雨滂沱,虾兵蟹将由观众席冲上舞台鏖战,“白娘子”和“小青”吊着威亚升到 12层楼高大战法海,空中刀剑交鸣,火光四溅,观众则披着雨衣观战,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此刺激的演出令观众终身难忘,这种现场感觉是影视作品无法替代的。据说台湾观众每年端午必看“明华园”《白蛇传》,年年如是,大概这正是“熟戏”的魅力所在。

以上二例剧目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一是寻找古典故事中能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以往戏曲又较少改编的题材;二是对传统题材从内容到形式的符合现代口味的包装;三是剧情不必追求西方戏剧的完整紧凑,要给歌舞、武打、程式表演留出足够的展现空间,同时注意舞美对全剧风格的渲染;四是对歌舞技艺处理应花心思出新出奇,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争取使其成为可以独立表演的段落。

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发现很多具有浪漫色彩的题材尚未开发,如众多的远古神话传说、唐宋传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乃至《西游记》、《济公传》这类通俗小说,就是当代的仙侠网络小说《搜神记》、《诛仙》等也同样可以改编成戏曲。经典故事是戏曲题材的宝贵源泉,可惜多年来戏曲工作者一直在“抱着金碗讨饭吃”。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呼吁文艺作品要接地气的今天,成功运用好这笔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会给我们的戏曲带来生机和惊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猜你喜欢
白蛇传题材戏曲
“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形象的历史演变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浅析戏曲中丫鬟形象与小姐形象的关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浅析早期日本东宝与香港邵氏合作电影《白蛇传》的美术设计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