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
刘熙庆曾在《论散文创作》上说:“作家有自己的个性,散文又极其自由,很难被概括和被解说。”可以说,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并将其并入在个体化的审美体会中。即便作家的散文创作奥妙非凡,它都是教学内容的客观对象,教师仍能通过主观的努力,在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导入及总结环节中求自由,在自由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求特定阅读方法,让散文阅读教学丰富多变,让学生散文阅读有法可循。
一、别具慧眼导入
导入是阅读教学特定的环节,用言语、图像等揭开阅读教学活动的序幕。它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第一印象,也关系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师应该在这一特定环节中追求自由、富有新意的导入,发别人所未发,说别人所未说,导入角度求新、求奇,从而满足学生追求新鲜、从课堂中涉猎世态百象,拓展眼界的心理及强烈愿望,唤起他们对阅读学习的热情。在这里,教师可利用光影声音的传递效果,进行艺术性的导入,让学生眼前一亮,富有兴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这篇文章层层设喻,步步取象,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丰富笔触,揭示了天地之间大到鲲鹏,小到尘埃皆是有所依托而后行的。这不能说是怡然自得。而只有做到无我、无功、无名,才能做到与自然化而为一,也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脱。这篇文章无论言辞,还是题旨都奥妙非凡。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形式的关于庄子的故事,如“庄周梦蝶”等等,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故事,必然会对庄子有了亲密感,也能对其思想有大概认识。也必然会被好奇及求知欲望驱使投入学习。
二、洞幽烛微分析
有教育家说:“你怎样进行阅读活动,这是你个人的事。但你的阅读方法必须慎而有方。”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保持自由形式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阅读方法,在变中求“稳”,达到特定与自由的综合。而对于散文来说,没有比“洞幽烛微,抓住特点分析”这更有效的了。可以说,作者安排在散文中的情和思通过象征、比喻、拟人等技巧散落在字里行间,从字句的表面,我们可能无法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另外,作者心思细腻,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细节,并把握观察对象区别于其他存在对象的特殊性,通过文字传达。这种文字是客观阅读对象,如果作为读者的学生不能以洞幽烛微的观察,视所描写事物特点的文字如草芥,那么学生定不会从阅读活动中获得毫厘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这要求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融特定与自由模式于一体,既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阅读活动,以实践的方式自我感知;又教学生散文阅读细微观察的规矩和特定模式。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平实的文字勾画了荔枝的果实形态、味道、瓢肉,还对其生产状况、习性、产地、储运、栽培等做了详实的介绍。表里、主次都泾渭分明。读来,让人有一种荔枝就在眼前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荔枝色彩、形态、果肉等的词句,并做赏析,探讨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和效果。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接触实体的荔枝,并对其进行细微观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荔枝与作者所描绘的荔枝的不同。学生在找文中描写字句以及荔枝自我描述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散文阅读章法,又能通过实践掌握观察技巧。
三、联想展开留余音
总结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特定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导入是封闭却可无限膨胀的空间,而总结不同,它是有无数道光可渗进来,又有无数道光可延伸开去的不封闭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由伸展,从课堂之外的世界拘牵光亮,或用课堂中的知识照亮课堂之外的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动情”,动情才能“洞情”,洞悉到文章深镌在字句里的感情和思想。在这里,动情是建立在联想的层面上的,只有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他及我的联想,才能如临其境有所触发,感可感之物。简而言之,就是实现总结这一特定阅读环节的自由延伸,这是散文阅读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应该正视之,引导学生通过总结这种特定环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神思自由延伸出去,读作者文章如读到自我,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有所触发,得到体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作者的呕心力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在痛苦的经历和人生体验中获得的生命哲学,它象征着挫败中人类所获得对抗惨淡生命的能力,象征着艰难困苦中人类寻求光明的坚韧精神和动力。而教师在特定的总结环节中,要实现学生思维的自由伸展,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文章中获得的人生体悟。并由此及彼、由他及我,主动发言,分享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人与惨淡生命作斗争的真实事例,并说说自我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应该如何做。联想使感情一触即发,这篇文章成为学生心中的生命交响。学生既能通过教师的总结掌握文章主意,又能通过自由的联想、言说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洞情技巧。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