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

2015-05-25 19:13洪劬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岳霖跳蚤教学活动

洪劬颉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化为学生的需学、须学?从特级教师李仁甫所倡导的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探索语文教学的奥秘。

李老师已比较全面的架构起生成课堂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教学风格,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与热情响应。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是我研究生成课堂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参加“生成语文教学研讨会”,聆听李老师执教《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急于探索、也有初步结论的问题。愿不揣谫陋,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语文同道的关注、争鸣,从而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生成源起于“问题”

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问题教学”所研究的成果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最核心的便在于问题由学生提出。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几乎涵盖了教师预设的可能,而且不少问题——如“捉跳蚤”与“讲哲学”——是教师预设性备课根本不会想到,或不会想这么深的。

我们在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必要关注提出问题的“原生态”。新课改以来,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已经不是新鲜招数,也不是预习的摆设。但是,在一些老师自以为是的甄别和筛选后,留下的问题又仍然变为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表面看似“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同时,却将那些表面看似无聊却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束之高阁,而将课堂又带回到教师主导、学生辅助的万劫不复的泥淖。当马一豪发问“‘捏跳蚤与‘讲哲学是什么关系?”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确实是撬动了同学的心,尽管不断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在提出问题时,总是不忘记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尝试性解答,而掀起课堂争论的第一个“课堂高地”。试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在课堂上原生态的提出,而是以纸条提问的方式,能入老师法眼吗?如果老师事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而弃之一边,就没有可能引发同学的激烈辩论。后来同学提问的“作者跟王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质。

课堂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学的起点。原生态的问题,尽管有时候会显得琐碎,有点无趣,但是学生在言说与辩论中,慢慢地聚焦出“主问题”或者“问题群”。

二、生成过程在“活动”

课堂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相对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中慢慢生成的。如果说问题是生成的“生”的萌蘖状态,那怎么才能“成”呢?靠什么?靠“活动”。

我们仍然以“捉跳蚤”这一板块为例,构成这一板块的结构就是“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更主要体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争辩构成的,但是这个大的教学活动又可以进行拆分为若干个小的教学活动,教师从一开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他方,但学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不断地对“追跳蚤”与“讲哲学”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和发问,教师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教学时机,在刹那间,设计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教学活动,通过“改句”——删词、添词、加句——的方式,将学生对“细节”进行细细品味,从而令学生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解决问题,体会到细节之美。

生成存在于“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切不可自以为是的打断或者切断这个“过程”,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享受生成之乐、生成之美,需要急中生智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体味、体悟,从而登顶生成之巅。

“活动”是构成课堂的核心组件,也构成了课堂的板块结构。要创设这种精彩、精致、精美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活”,相信课堂是“活”的,而自觉拒绝“死气沉沉”的僵死课堂;其次要“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嘴、动手、动脑、动心……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只有“活”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想学、要学、乐学的态度与动机;再次要“智”,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能让学生由衷佩服觉得“太聪明了”、“太有创意了”,是神来之笔,是意气之举。跟随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变得很富有智慧、富有创意,灵活技巧,“鬼点子”特别多。

三、生成关键在“表达”

我以为语文学习的全部要义在于“表达”。欲达课堂之生成,领略不可预约的精彩,关键在于让学生大胆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自己想写的文字。童真童趣童心,最重要的在于“无忌”。自由是智慧的源泉,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自由的时空,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才会有独立之精神、独特之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创新之见。

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可以说让学生将“表达”发展到极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因为无所顾忌、无所禁忌,才会妙语连珠、精思如椽。尽管我们表面上没有看到“写”,但是,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现场来看,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可以整理为一篇有己见的小论文。

语文课堂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应该让学生大胆说话、自由写作,而不是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这样写,让学生不能这样说而要那样说,最终还是以唯一替代了多元,让学生慢慢地驯化为听话的奴隶、而少了自己的主见。当然,在以表达为中心的生成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在学会“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

四、生成目的在“生长”。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杜威阐述为:“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生成总是与生长相伴而生的。李老师所倡导的生成课堂正是对“生长说”的最佳实践。课堂中的生成指向于学生人生识见的形成、人生视野的开阔、人生判断的机敏。尽管在课堂上会有很多枝蔓,但因为是学生的无忌童言,而显出旁溢之美,流光溢彩。我很欣赏本节课中对“关系”的聚焦与锤炼,“捉跳蚤”与“讲哲学”、“林徽因”与“金岳霖”、“汪曾祺”与“王浩”、“金岳霖”与“孩子们”、“金岳霖”与“联大教授”……这些“关系”的捕捉,本身显现出学生们对解读文本已经养成的智慧,不再是孤立、机械地去评头论足,而是置身于复杂的关系中理解一个人、尊重一个人、体验一个人;我更欣赏在本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诸多复杂关系“度”的拿捏上。或戛然而止,留有回味;或宕开一笔,延伸课外;或细细把玩,深究其味。

把语文置于学生的人生识见中,依“需”而教;把文本置于学生的学力水平上,依“学”而教;把文本置于教材的模块要求上,依“须”而教。生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在自然、自由、自主的生长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智慧、一份创意。

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的;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形态;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育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生成课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人生识见之如何生成,从而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教学价值。

[作者通联: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金岳霖跳蚤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我不是跳蚤侠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跳蚤
跳蚤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较真的金岳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