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迎合提升实效

2015-05-25 21:44刘小红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硬币周长探究

刘小红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展开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迎合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愈加泛滥。学生会揣测教师的意图,给出教师所需要的答案,而不能真正将合作学习深入地进行下去。这样的合作学习,表面上课堂交流顺畅、气氛活跃,但学生难以进行独立、自我的思考,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和体验。为了避免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们应当主动对迎合说不,引导学生张扬自己的智慧,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促进数学课堂效益的真实提高。

一、不蹈矩——让学生敢于不迎合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般都会安排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这样安排是基于这些学习优秀的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威信,但很多时候迎合现象的根源就在此。因为其他组员对组长的话语有一种盲从心理,往往这些“聪明”的组长通常非常善于揣摩教师的口味,会有意识地掩盖组内暴露的问题和一些想法,以期得到教师的赞扬。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得创设宽松、平和的小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畏错心理,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循规蹈矩。

如在教学“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要请每一组里最诚实勇敢的同学担任组长,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要求,学生们对于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仔细观察,而不仅仅是迎合教师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止。有的小组是等着天平的指针停止后,得到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有的则在指针还在摇摆的时候就得出了结果。小组长汇报说:“因为我们发现指针摇摆在1克的两边,而且摇摆时1克两边幅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就能知道2分硬币的重量就是1克了!”这种想法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判断,敢于发表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这种敢于不迎合的勇气为小组合作学习增添一抹亮色。

二、迟表态——让学生善于不迎合

对于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的成果,教师不能仅仅充当一位仲裁者,而要适当地延缓自己的表态时机,让不同小组的不同意见都能有机会得到展现,鼓励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争执中使小组智慧向着群体智慧转化,最终形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种延迟表态的方法,有效规避了学生的迎合心理,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进一步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探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测量1元硬币、墨水瓶盖以及茶杯盖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在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测量和计算,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当学生遇到测量误差这一难以避免的问题时,教师并没有提前介入,而是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计算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尽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有所延长,但他们能从中得到真切的收获,体验到实际操作与理论数据之间客观误差的存在,避免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值而放弃自己对实际情况的偏执,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多方向——让学生乐于不迎合

合作学习成果的不确定性,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学生的迎合心理,而且这种多方向的思考形式,贴合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教师在拟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探究内容从封闭性改为开放性,提升合作探究问题的思维含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探究多方向的合作学习内容时,要启发学生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对于结果的探究过程上来,从结果的正误二元评价转移到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上来。

如在进行“怎样滚得远”的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为学生事先准备了各种不同的物体,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和记录,分别沿着不同的坡度滚一滚,比较怎样才能将物体滚得远。该实践活动看似简单易行,但作为简单的机械之一,斜面的作用力比较复杂,不但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与斜面和地面所成的角度也有关联。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获得数据,并以此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从搭、滚、量三个环节进行了探讨,沉浸在自己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中,完全脱离了对教师的曲意迎合,真正提升了数学实践能力。

只有摆脱了学生对于教师的着意迎合,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深入进行,才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组织形式时,教师不要以师生间的对答如流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学生的皱眉苦思而暗自焦急。当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真切的独立思考融为一体时,合作学习才会从形式回归到本质,扎扎实实落到日常教学中来。

猜你喜欢
硬币周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不翼而飞的硬币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