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华
小学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信心与兴趣来讲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观察全体学生对于当前知识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存在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差异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
一、全面了解,明确学生能力差异化
对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一个全面了解,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前提基础。只有明确了当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差异化种类与程度,教师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效。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进位加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测验,里面是三道关于两、三位数的加法计算题。第一题是最简单的230+20=?,第二题是个位需要进位的231+19=?,第三题则是十位需要进位的231+70=?。利用这三个难度层级的题目来调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掌握程度的差异化状态。
根据来自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便能够获得最为真实有效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参考所制订出来的差异化教学方案,才是最为贴近学生情况,能够被其顺利接受的。
二、精心设计,实现教学过程差异化
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中的差异化现状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教学设计了。教师要将设计重点首先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差异化上。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入口,因此,要从这个阶段开始通过实现差异化来帮助所有学生衔接、开启知识。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区分了三个难度层级,分别展开教学。在初级难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规则,即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在中级难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则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想到多种组合方法来得到教师提出的钱数,如对于1元5角,除了采用1个1元+1个5角的组合外,还应当反应出1个1元+5个1角的搭配,或者3个5角、15个1角等更多形式的搭配。对于高级难度,教师便加入了计算的环节,如一个玩具3元5角,一个文具盒1元5角,买一个玩具和一个文具盒应该怎样付钱?学生首先需要计算出总价,再组合出合理的付款方式,知识综合利用程度很高。
通过这种方式,差异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当中得到了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上三种练习形式教师都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水平,按照最高程度进行选择。如此形式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更在学习当中增加了自主选择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再也不是强人所难,而是兴趣使然。
三、难易搭配,落实课后作业差异化
课后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过程延续与效果体现,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关注和努力的重点。因此,课后作业设计当中,也应当以差异化作为指导,以富有差异化的课后作业辅助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学习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三个难度层次的作业,对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至少完成某个层次作业的要求。初级难度作业主要围绕7×8+20÷2=?这种单一计算展开,中级难度作业中则加入了8+2×(9-4÷2)=?等较为复杂的元素,高级难度作业则以应用题为主,通过题目条件列出类似84÷[(4+3)×2]=?的复杂算式再进行解答。
如果课后作业的难度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匹配,一方面可能造成难度过低,课后作业对于知识能力提升毫无作用,学生只是白费力气。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难度过高,学生无法捕捉课后作业与课堂学习之间的连接点,对这部分知识的钻研兴趣与信心骤减。差异化作业设计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
四、分别衡量,促进学习评价差异化
数学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收尾,一定要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进行认真评价,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的正视与反思。差异化的教学思想自然也应当渗透到教学之后的评价环节当中。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中,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应用统计知识对课本79页中的鞋店销售皮鞋数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用扇形图表示出了24码占2.63%,25码占22.2%等基本情况,有的则发现25.5码是多数而对鞋店的销售方式提出了建议。对于后者,教师给予了充分鼓励,并在细节处提出了完善要求。对于前者掌握程度的学生,教师也肯定了他们对于基本内容的应用,提示其要在熟练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思考。
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接受路径。触手可及的数学学习,让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提升自我水平,也让掌握程度欠佳的学生重新燃起了挑战数学的热情。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差异化教学,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与有力推手,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