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2015-05-25 15:38
商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县域京津冀协同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及的一些内容给了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多家机构认为,这将给房地产、建材、环保等板块带来确定性投资机会。接通公共服务,使京津冀资源要素流转,形成市场化的城市群,成为中国的增长极,将是中国经济之幸。

据报道,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及的一些内容给了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

会议明确,京津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北京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尔娟表示,北京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在向外输出的过程中,看似是疏解北京的功能,但却给天津和河北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已现42万亿元投资规模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第二季度投资的重大抓手“京滓冀”再次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千呼万唤始出来,为地方基建带来新的催化剂。”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京津冀规划迟迟未出台,估计一方面是各方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冬奥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奥组委完成最后一次实地评估,北京和张家口已经无限接近2022年冬奥,在此基础上推出规划已无障碍。

华泰证券高级策略研究员姚卫巍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在前期就需要较大投入,因为交通一体化一方面是规划中指出的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一体化是区域规划性协同发展的先行前提。在当前背景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是“加法”和“乘法”并行的对抗经济下行的优选项目。所谓加法,即增加公共支出,而乘法即指的是PPP模式。

管清友认为,京津冀是今年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主题。从政策面来看,依然会重点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

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地区及相关产业将迎来每年7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后续还将出台3年滚动实施计划、专项规划以及三省市地方协同发展规划。

京津冀概念或接棒一带一路再遭爆炒

实际上,自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顶层设计出台的消息就频频传出。

4月30日经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尽管规划全文并未公布,但是按照会议表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人口过多集中在首都,使得北京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典型“大城市病”有增无减,但京津冀规划将首要目标着眼于此,是否切口过小?

祝尔娟并不这样认为,相反,她认为上述目标的设定,恰恰抓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要控制和疏解与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基础产业,进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这就给天津和河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北京今年提出了新的人口调控目标,即2020年控制在2300万以内。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日前就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由之路。北京要轻装上阵,有些优质资源就要到河北、天津去配置,产生更大的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疏解人口也并非只是产业转移那么简单,祝尔娟说,三地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人口、产业及功能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是导致特大城市人口过于膨胀、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难以形成多中心城镇格局的重要原因。

祝尔娟建议,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创新,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区域面积等客观标准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筹体系。

按照政治局的设想,京津冀将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这无疑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多家机构一致认为,这将给房地产、建材、环保等板块带来确定性投资机会。

对于外界预期的投资盛宴,祝尔娟说,京津冀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至少在交通和生态领域肯定需要协同进行投资。但换个角度来看,规划将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之分,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关键的点在于如何进行有效投资,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京津冀所带来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当前京津冀的铁路轨交建设处在强化和调整阶段,对于城市和区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起到加强作用,并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的一体化发展。

祝尔娟认为,京津冀区域内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加重了公路压力,而公路运输过分依赖国家高速公路,导致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频发、拥堵严重,并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祝尔娟在其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2015》中建议:必须对京津冀地区--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与对接,通过“联”促进“流”。

京津冀的生态环境一直为人诟病,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问题,使得生态领域投资也将成为三地协同联动所要首先解决的棘手难题。

李慧勇说,预计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时,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循环产业、生态修复产业、生态农业将获得新的投资机会。

缩小差距是关键

国际上对经济体定义的标准之一是:从最高产出的核心区到该经济体的边缘区,总体差异不应高出两倍。而一组数据显示,当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是1.73万元,天津是1.2万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

“京津与河北相差已不是两倍,而是相差6-7倍。”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差距的弥合将是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

“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关系能否处理好,对于协同一体化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如果只关注中心发展,对外围地区不去重视,一体化很难实现。

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钱将用在支持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领域。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交通和环保是需要“先行”的两个领域。“没有交通一体化,没有环保一体化,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

陈耀也认同这—观点,但他指出,必须避免出现一个状况,即交通方便后是否会出现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把优势资源更加集聚过去。他认为,此次政府投资应集中关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同发展要抓好缩小两端的差距,这一点在中长期任务中要得到体现。”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即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把原来北京和天津不要的、发展落后的企业接走,而是要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在顶层设计的统一安排下,做好空间布局、城乡协调、产业分工的合作大文章,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必须认真调整京津冀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功能定位,认真考虑把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中的有关机构、大型企业、商品市场、名校、名医院等,合理稀释到较远地区。”牛文元说,要认真尝试既从低端向高端的城市集聚、也要认真尝试从高端向低端流动的“逆城市化”分散。

此外,增量调整也需要考虑。“要用新增的产业去引导一部分产业和人口向外围转移,通过周边地区公共设施和服务资源的建设吸引部分人口聚集。”陈耀说。

牛文元希望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一个世界创新高地。“首先要建设的就是世界实验室基地和智能孵化基地。”牛文元说,如果每年能有一个新的产业转化出来,其创造的价值将是既有产业的10倍。

京津冀县域经济偏弱,困局待解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版图中,县域经济一直面临颇为尴尬的境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也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苏浙沪占据50席,京津冀却只占6席。

县域经济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京津冀携手前行的一大主要因素,用“灯下黑”来形容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毫不为过,寻求破题之法已刻不容缓。

报告显示,从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苏浙沪占据了百强县(市)的50席,京津冀则只有6席,固安县、三河市和正定县作为河北的代表,蓟县、静海县和宁河县作为天津的代表分别入榜。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强大,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而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则明显偏弱,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这种局面颇令人忧心。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院长夏杰长介绍,京津冀县域经济实力偏弱与大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所致。据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去年中国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下滑,400个样本县(市)实际经济增长率为6.2%,相比2013年7.3%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回落了1.1个百分点。400个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由上年的26.1%降低到25.8%。

而从各县自身发展情况看,由于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各县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针对京津冀县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组长吕风勇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大体形成了由东向西、自南往北的发展轨迹,南方地区在改革、市场化等方面走得比较快,而北方主要还是发展重工业,聚集大批国有企业。细化到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的行政性强,这就导致行政中心发展较快,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县,发展比较慢、对外开放度也较低,也就是外界常说的“灯下黑”状况。

外交学院教授郭宏宇认为,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很多大的创新企业乐于在长三角发展,而大的科研机构则主要聚集在北京。这也体现出,长三角的创新驱动力量是企业家精神,而北京的创新则是行政驱动,不利于县域创新发展。

不过,吕风勇也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获批,这将给房地产、建材、交运、环保等多方面带来机遇。“其实,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投资、政策等领域已经在对接,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京津冀一定会有更多县可以进入全国百强县。”

不少业内分析师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区域,而区域的发展看县域,因为县的发展对于草根创业甚至稳增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其实,河北和天津已经看到发展县域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公开数据显示,河北有超过100个县(市),县域承载了全省80%的人口。在河北还有一种说法叫“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按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河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一位长期研究河北发展的业内分析师称,“但值得期待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河北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迎来难得机遇。”

河北省领导曾明确表态,县域发展要强调产业立县。河北要以“生态化、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为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服务经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县域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

而天津也明确,其县域发展要主动对接京冀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依托京冀地区500强企业、央企、民企、跨国公司、集团总部、研发机构集中的优势,增加科技创新主体,还要依托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京冀科技研发企业优势,开展新兴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县域京津冀协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