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宏
2010年,中韩班的开设拉开了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学校国际合作办学以饰品设计与制作、形象设计两大专业为依托,汲取合作学校韩国东新大学、韩国大邱工业大学的先进理念,构建了“生态双环”专业合作模式。
所谓“生态双环”,即以课程、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资源置换为核心的教育内环和以体验、培训、游学、留学等多元活动为主轴的服务外环。“生态双环”专业合作模式一方面立足校内,借助双校园的优势,优化配置中外教学资源,确保专业建设的“中外双向、校校双轨”;另一方面辐射社会,紧紧围绕文化和职业标准融通,深化终身学习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的“多选择、多渠道、多能力”。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学校在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两大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无论是创造性地设立“自能课堂”,还是在校内建立韩国文化体验馆,都拓宽了专业合作办学的内涵,为培育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篇——
创新设立“自能课堂”
在韩国,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合作教育方式。合作教育方式即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并且通过各自的贡献将问题解决。合作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互相帮助。
小组合作的内涵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探索和学习。在吸纳韩国合作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学校特聘韩国外教,推行“自能教育”理念。何为自能?即立足于“自”,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落脚于“能”,强调学生的能力发展。“自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新课改指导下的教育理念改革。
正如叶圣陶先生对“自能教育”的理解:“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中韩合作下的“自能教育”,立足于构建“自能课堂”,为学生贯通素质教育主渠道,让学生自能学习、乐享学习,最终自在“疯长”。
自主预习迈出思考第一步。课前自主预习是“自能课堂”的第一步。在中韩班的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有自主预习本,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预习并记录新知识。每本预习本的内容纪要都五花八门,既找不到机械的重复抄写,更没有整齐划一的语式,都是学生自己的“真材实料”。
课前自主预习,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应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理解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自主预习时,老师不再扮演“导演”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掌握熟读文本、查阅资料、寻找疑点、思考问题、记录问题这“五步预习法”。中韩班还专门设立了“预习过级卡”,作为学生自能预习的“线索”,为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拐杖”。
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打开思维之门;老师则能够快速掌握学情、发现问题、调整教案、顺学而导。从让老师“扶着走”,到自己“跌跌撞撞走”,再到“独立走”,中韩班的学生已经进入自能学习的第一境界——自能预习、自能交流、自能质疑。现在,中韩班几乎人人都是“自主预习星”。
合作自助人人参与课堂。有了课前的自主预习垫底儿,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开展合作自助。上课时,中韩班的老师会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饰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因此,中韩班老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特别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此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例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团队。在小组中,通过学生推荐或竞选的方式,确立一个学生来担任这个团队项目的项目经理,去承接一些饰品设计的业务。在这个团队中,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设计方案人员以及设计的预算人员,组员根据自己所分配的任务担任相应的职务。
以任务的方式进行合作自助学习,确保人人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务。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思考追寻答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协作意识。
分层教学引导达标自成。真正优质的课堂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课堂。自能课堂在环节设计中同样强调分层教学。一方面,每一个小组的组员之间有所分层,既有能力较好的学生也有能力较弱的学生,从而发挥“帮、带”作用,成员之间互为“导师”,也互相竞争;另一方面,对整体能力存在差异的小组进行分层,即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同时公布三个等级的任务,由小组依照自身能力选择其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例如,在发型设计课堂时,教师会分别示范三种不同难度的发型设计过程,分别设置为60分、80分、100分。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发型。如果选择80分的学生按规定完成了,可以进阶学习100分的发型。在注重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全体“达标”、部分“超标”,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更进一步。
分层教学,不同于分类教学,不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其本质是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实情,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确自己的学习能力,规划短期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从课堂到生活,拓展自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基于这一共识,中韩班的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后自能拓展,将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中韩班的学生没有“被作业”现象,因为老师不是简单地把背诵、阅读、习题等任务布置下去,然后“例行公事”检查、批改了事,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拓展,自由书写“有价值的作业”。
比如饰品设计课学习了项链的设计,学生就主动去搜集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并分析其设计特色。对于学生们的拓展“练习册”,老师不强求形式上的完整和统一,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只要“吐露心声”、“自己思考”就好。再比如化妆课学习了舞台妆,学生们将自己搜集到的或者生活中拍摄的舞台妆造型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视频或电子相册,在班级群共享。
自能课堂的拓展,不一而足,却都破除了“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源自趣味的生活。恰恰与叶圣陶“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不谋而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不让学习与生活“脱节”。
文化建设篇——
打造韩国文化体验馆
合作办学的深化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合作办学的效果,有效发挥韩国外教的师资资源,提高师生对国际交流的关注,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解韩国文化的机会,深化两国文化的融通,学校在校园内创建了一座韩国文化体验馆。
体验站是文化融通的“绿色通道”。自2010年学校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东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以来,双方实现了师资、学生、课程的互通,韩国外教带来了最先进的国际前沿技术,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了专业内涵,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但是跨文化环境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文化素养。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两国文化差异的认知,学校需要营造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为两国文化的融通提供一个“绿色通道”。
韩国文化体验馆主要展示韩国传统文化、介绍韩国文化的场所,其定位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和体验韩国文化氛围的场所,是中韩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以学校现有教舍为基础进行空间改造设计,在设计上考虑展示、宣传、交流、推广、体验等多重因素,让师生从这个平台上体验到学校国际交流的浓厚色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韩国,学习韩国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促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打造群体体验的“情境区”。学校在体验馆内构建了五大情境区。文化体验馆是对韩国东新大学校内体验馆的改良,汇聚了韩国的服装、韩国的饮食制作、韩国茶道等,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综合型体验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大情境区,包括图书资料区、视频资料区、韩服展示及体验区、韩国饮食制作体验区、韩国民俗物品展示区,前两个区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后三个区则都是开放式的功能间,实现了看、听、说、写、做一体化。
视频资料区是学生“走进”韩国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整个文化体验馆的根基,其内容主要由韩国概况、韩国礼仪、韩国传统节日构成。韩国概况部分着重介绍韩国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等韩国相关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赴韩留学之前对韩国有初步的了解。韩国礼仪部分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展示韩国餐桌礼仪、饮酒礼仪、婚礼礼仪、初次见面礼仪等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我国毗邻的东方礼仪之邦——韩国的礼节,同时为学生留学韩国之前对韩国有全方面的了解。最后部分是对韩国传统节日及传统服饰的介绍。春节、中秋节是韩国的两大传统节日,韩国人的春节是以祭祀祖先和思想为基础的,同样反映出韩国人的传统思想。
每周韩语沙龙则是学校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强化韩语学习、发挥情境区功能而形成的新事物。只要提前预约,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去体验馆参加由韩语教师或外籍教师主持的主题沙龙,如“韩国饰品流行文化”、“韩国服饰与中国民族服饰演变”等。
营造体验式教学的“大舞台”。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中韩班要实现体验式教学的“开花”,必须为其提供优质的“土壤”。文化体验馆的建设,为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直观观察、直观实践,加深对韩国文化的认知,提高韩语的应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依托韩国文化体验馆打造了“第二课堂”。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文化体验馆对中韩班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的另一载体。此外,文化体验馆也对全校学生开放,让更多学生体验“韩风”,认识“韩流”。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的课堂。可以说,韩国文化体验馆就具有这样的功效。也因此,“第二课堂”成了学生的最爱。在馆内,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部分,或体验韩服,或制作韩餐,或观看韩国电影,进行个性化学习、合作式交流。这种跳出单一班级限制的开放式课堂,大大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项专题活动。
与此同时,文化体验馆作为学校的一个文化基地,为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校组织建立了一支以学生为主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包括文化体验馆整体运营的行政岗位,也包括一线的体验馆讲解员。委员会成员通过海选、竞赛、民主投票产生。目前,该管理委员会作为学校学生会的一个分支,几乎覆盖了学校各个专业的相关管理,在全校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从2010年至今,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已走过5个春秋,在“生态双外”专业合作模式的牵引下,在自能课堂和韩国文化体验馆的创建下,目前学校已有两批学生赴韩留学。这一深入的合作模式,既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的有利条件,保证学生能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成长、成才,又发挥韩方学校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办学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和品牌效应,同时也使专业设置面得到拓宽,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为浙江省实施“两个率先”和沿江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培养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下一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合作办学内涵,提升合作办学规格,扩大合作办学功能,在校内建立国际教育服务中心,以此全面提升义乌市城市品位,使国际学院成为义乌市另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