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读懂先行

2015-05-25 19:04:02陆明泉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常识古诗新课标

陆明泉

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之一,但考生该题的得分一直不理想,于是多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热衷于对答题模式、名词术语等的死记硬背,以致出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殊不知读懂古诗才是鉴赏的前提。

但纵观历年高考中的古诗,在理解上大多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于是破译这些难点便成了读懂古诗的关键。因此,在做古诗文鉴赏题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信息,力求突破这些难点,切不可怀着逃避或侥幸的心理知难而退,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若不能真正读懂,答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是做无用功。

下面结合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谈一谈读懂古诗的方法,希望对2015届考生有所帮助。

1.抓住重点词语。

新课标卷Ⅱ第8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原诗如下: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是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句写“灯前”,为实。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现了逻辑断层。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惯”是“习惯”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那么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这样,联系后两句梦见家乡的惆怅,就可知前两句所表现的洒脱只是一种表象,主人公内心其实对家乡怀着刻骨的思念,于是很自然地就可知道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感情了。

2.抓住重要意象。

诗歌通常借助一些意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抓住诗歌的重要意象是准确读懂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如全国大纲卷考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如果我们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特别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会很容易地明确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再如回答天津卷考题:“《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出现的凋落的残花、飘飞的柳絮、将逝的东风以及啼叫的子规等意象即可。

3.抓住诗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可窥探到诗歌的许多有效信息,如写作的背景或原因、诗歌的主要话题、主体思想等。

如新课标卷Ⅱ的《含山店梦觉作》、北京卷的《奉陪郑驸马韦曲》、江西卷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等,这些标题都揭示了作者写作的背景或原因,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帮助。

再如新课标卷Ⅱ的《宿渔家》、湖北卷的《早发》、全国大纲卷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等,这些标题都表现了诗歌的主要话题,诗歌的内容必定和这些标题相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如有考生回答新课标卷Ⅱ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宿渔家”这个标题,而将诗中的“灯前笑说归来夜”误解为诗人独自“笑说”。既然标题是“宿渔家”,那么,当然应是渔家与诗人“笑说”,表现了渔家的热情以及客居在外的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

又如福建卷的《双调·蟾宫曲·自乐》,其中“双调”为宫调名,“蟾宫曲”为曲牌名,“自乐”为曲题,抓住这个曲题,我们可知这支曲子主要内容就是表现作者自乐自得之情,那么,回答第一个问题:“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就不会太难了。

4.抓住细节描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可看成是浓缩了的散文,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关系重大,我们在读诗时切不可放过。如天津卷的第二首诗: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不紧不慢、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试想一下: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涧水边洗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闻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抓住了这个细节,后面第3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自然也就准确地答出了一半。

再如新课标卷Ⅰ的第9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该词末尾两句是:“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前一句不难理解,大意是说主人公转过身子,准备继续下完残棋;后一句的“应劫迟”结合注释对“劫”的解释,也好理解,即下棋落子迟缓。要准确理解词中人物是什么样的情绪,关键就在对“沉吟”一词的理解了。联系《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完毕之后的“沉吟放拨插弦中”,可知“沉吟”有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之意。

5.抓住注释。

命题人在诗歌后面给出的相关注释绝非可有可无的,必须充分注意,道理很简单,如果注释与我们读诗或解题毫无关系的话,命题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浙江卷《三峡吟》,后两句“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两次出现“愁”字,大意是说猿啼本无所谓什么愁苦,但“行人”听了觉得愁苦,乃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那么诗歌的前两句“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又该如何理解呢?乍看是写三峡的山水之景,但若抓住诗后注释中的“《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特别是其中的“伤春心”三字,我们自然可知前两句也是说“愁”。

6.抓住句间关系。

在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时,我们可将诗歌当作简短含蓄的文言文来读,力争字字落实。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常借助于句间关系来理解文意,古诗阅读中也如此。

如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中的“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若将之与它的下句“絮沾泥”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妨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进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是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当然也是表现暮春之景,当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

7.结合作者生平。

阅读理解中,常强调“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真正读懂诗歌是很重要的,高考中有时甚至还会碰到直接考查作者生平的题目。

如江西卷古诗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之一便是:“结合作者的思想”分析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将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讲到的苏轼的生平牢记于心,解答该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8.结合诗后题目。

诗后的题目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凭借之一。如前文我们所说的浙江卷《三峡吟》的前两句诗,我们是借助诗后的注释来理解的;换一个角度,我们若关注到第一个题目(原卷第21题)“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我们同样可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愁。

再如安徽卷第9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词中写景的只有“香红渐渐稀”“花褪雨”和“絮沾泥”三句,结合这个题目,很显然第一句是“面”,后两句是“点”,但有同学非要认为“香红渐渐稀”也是“点”,有何必要呢?

9.结合诗词常识。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词的“过片”或转折或承接……,这些诗词常识也可帮助我们读懂古诗。2014年就有两套试卷直接考查诗词常识。

一是上海卷的第14题,考查陆游的《镜湖女》属何种体裁,而且是选择题的形式,所给选项为:A.古体诗 ;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二是湖南卷《桃夭》(《诗经》),第(1)小题:“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第(2)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命题人在诗题后所加的括号说明真是用心良苦,我们若注意到这点,那么就可知道这两道题分别考查《诗经》的主要结构形式和主要表现手法,应该说这两点是我们应知应会的常识。

10.联系所学旧知。

在读诗过程中遇到“拦路虎”的时候,我们一不要紧张,二不要轻易“跨过”,我们不妨搜索一下自己的知识积淀,联系所学旧知,或许就可化险为夷、化难为易了。

旧知首先表现为一些词语的意思的积累。如山东卷第(1)小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有同学将“乔木峥嵘明月中”的景色特点答成“恐怖阴森”之类,原因大概是将“峥嵘”和“狰狞”混为一谈了。其实,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峥嵘”意为“不平凡”,若回忆起这个,结合“乔木”高大的特点和“明月”高照的环境,该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或许并不难答。

旧知还包括先前所学过的典故。如重庆卷的《商调·黄莺儿·赠燕》,其中有一句“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若能联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知此处手法为用典,表现了由盛而衰的感慨,那么后面的两道题目也就不太难了。两题为:(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11.联系生活常识。

联系生活常识有时可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我们的阅读经验。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善于将诗歌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拿我们平常“洗手”这件小事来说吧,如果我们时间很急或是心中有事,我们会在洗完手之后再把手闻闻吗?那么,前面提到的天津卷中“濯手惟闻涧水香”一句,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之情自然无疑了。

再如上海卷第15题的B选项是:“‘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结合诗歌内容并联系生活常识,我们会快速确定本选项错误。诗歌大意是:镜湖女白天在湖上采莲,傍晚时分唱着菱歌回家,回家之后又约西邻女第二天一起去湖桥看迎神赛会。生活常识是:没有人打着伞劳动(采莲)。

12.注重整体理解。

阅读诗歌和阅读其他文本一样,都应注重整体把握,而不可断章取义。

如新课标卷Ⅰ的《阮郎归》上片,先描写了春风吹雨、落花满地、小池生寒之景,表现出低回凄清之境,而紧接着的一句却是“雨晴还日西”。若只注意到“雨晴”二字,那表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明快之景之境之情了,显然和前面三句所表现的内容不和谐。如果再注意到“还日西”三字,好景不长之感顿生,和前面三句内容也和谐了。

以上各种方法并不对立,若能综合运用,必将大大提高读懂诗歌的速度,并进而大大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和考试的分数。最后以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为例,谈各种方法在实际解题中的综合运用: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首联,结合第①小题的A、D选项,可理解为:韦曲的春花异常可爱。颔联,结合第①小题的B选项及注释【2】,可理解为:承接首联意思,诗人觉得尽管年岁已老,应整日饮酒,消受春光。颔联是理解的难点,若照字面理解为“石角将诗人的衣服都钩破了,藤梢冒出的嫩芽也让诗人觉得刺眼”,显然与前两联的意思不统一,显得很唐突,根据整体理解的原则,应理解为:石角殷勤,钩住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藤梢新绿,鲜亮得使我耳目一新。由此可断定,第①小题不正确的一项应为“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尾联,字面义不难理解:我何时才能拥有一片竹林,头戴着小乌巾,在其间徜徉流连。借助第③题题面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可知诗人是借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想隐居山林的思想;若结合诗后注释【1】中的“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我们还可看出尾联隐含着诗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这样第③题“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轻松解决了。

以上理解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抓住注释、结合题目、结合诗歌常识、整体理解等方法,而在理解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了诗后第①、第③两小题的解答,由此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真正读懂了诗歌之后,答题真不是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猜你喜欢
常识古诗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靠不住的常识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回归常识
河南电力(2015年5期)2015-06-08 06: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