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中考:二轮复习课的教学指向
——基于一节复习课之上的分析

2015-05-25 00:36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陈志勇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考点例题中考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陈志勇

同步中考:二轮复习课的教学指向
——基于一节复习课之上的分析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陈志勇

二轮复习是离中考最近的复习,它是基于一轮复习基础之上的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二轮复习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设计必须与首轮复习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目标的确定,到例题的选择,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具备二轮复习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二轮复习课呢?笔者认为,同步中考最为关键.我们应将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中考,按照中考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入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笔者在二轮复习课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整合高频考点,大力营造“实战”氛围

中考,即升学考试(有些地方是毕业、升学两考合一),具有选拔的功能.其试题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分度,以便一部分优秀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首轮复习,已经完成了“梳理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任务.二轮复习,应着眼于这些区分度较高的数学问题,力求通过解决一些综合程度较高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解题技能的提升.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融合多个高频考点的专题展开教学,在浓郁的“实战”氛围中,实现教师的教学期待.

案例1:“函数视角下的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

为了突出中考二轮复习的“实战味”,笔者所在备课组对我市近几年中考中的一些综合题进行了详实分析,整理出其中的高频考点,并将这些考点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二十二个二轮复习专题,“函数视角下的相似三角形”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市近几年中考中,“相似三角形”年年考,不仅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要考性质和由性质引申出的线段的计算.一般地,与这些考点同步考查的还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相似融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图像紧密联系在一起,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核心数学思想自然也就会渗透到试题之中,成为考试的热点.众多知识的融合,让建构在函数图像之上的相似三角形成为了中考中区分度较大的试题.面对这些试题,学生解题压力很大,失分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出此类试题求解的一般步骤,形成问题化解的策略,备课组一致认为可以围绕“函数视角下的相似三角形”设计一个复习专题,通过两到三道例题的教学研讨,营造出此类试题的“应考”氛围,让学生在问题化解中找到解题“门道”,提升他们分析与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分析:经历了一轮复习,学生的知识网络初步建构,解答中考中的基础题部分,学生一般都较为顺利,但面对一些综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大区分度的试题时,就会犯怵,不能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是常有的事.二轮复习应直接指向中考,高频考点理应成为复习的重点.在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详细分析后,备课组梳理出高频考点,并将这些考点进行整合,形成二轮复习的专题,这对提升学生的复习成效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首轮复习后,二轮复习突出了核心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强化体验到初中阶段的核心知识的价值.因此,设计类似于“函数视角下的相似三角形”之类的复习主题,并选择与主题相配套的例题,通过学生的自主解答,能将初中阶段的核心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提取应用这些知识的经验,从而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的途径.

二、立足思路分析,全班共享通解通法

应对中考,主体是学生,任何人无法替代.当学生面对试卷时,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内化程度,决定了他们有效提取应用的“熟练程度”.所以,在二轮复习课上,促进学生所获“四基”的进一步内化,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将学生自主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他们自主经历思路的分析过程和问题的解答过程,充分感知知识的提取、应用中的“酸甜苦辣”,体会到问题解决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究解题思路的热情,不断丰富与积累个性化的解题经验.

学生活动:先自主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5分钟后,小组交流结束.

教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解题的思路吧!

学生1:先求△ABO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求能使“以点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O相似”的t的值.

教师:怎么去求t的值呢?

学生2: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发现若△APQ与△ABO相似,这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角.这个公共角的顶点A,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接下来,对以A为端点的两组边进行分类讨论,借助比例式建构方程,从而求出t的值.

教师:不错!先确定了一对对应顶点,再利用与这个顶点相关的两条边的对应关系分类讨论.应用这一思路,我们的确可以顺利求出t的值和点Q的坐标.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一思路自主解答这道例题.

学生自主解答例题,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解答结束后,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进行了点评矫正.

交流结束,教师和学生再度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小结.

教师:今后遇到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化解呢?

学生3:先找出两个三角形中能确定的对应顶点,然后应用分类讨论思想抓住对应边建构比例式,最后解由比例式得到的方程,就可以求出我们需要的答案.

教师:太棒了!你的总结真到位,大家今后解答此类问题,就可以这样分析与求解.

分析:思路分析是学生解题必须经历的环节,任何人无法替代.案例中,教者让学生先自主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了交流.如此过程经历,学生将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关联,整合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求解通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函数的知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都在学生脑海中被反复“联合”与“重组”,形成了有效的解题套路.自主求解,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成果进行了“固化”,以有效的过程展示与交流,凸显了学生探究的解题价值.最后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将这道例题的探究成果与解题经验进行了彻底梳理,成功建构出了一条问题化解的“共性通道”,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图1

三、强调过程矫正,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考试是学生与试卷之间的“对话”,而阅卷则是老师与答卷之间的“对话”.中考试卷(或答题纸,下同)将考生与阅卷老师在跨越时空的状态下关联了起来,试卷成为他们“对话”的唯一载体.面对空白的中考试卷,哪些解题步骤可以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写,写到什么程度,如何呈现这些步骤,并让这些步骤确实有效,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教师应结合自己在阅卷中的感悟与启示,通过正误两种解题过程的对比辨析,培养他们“规范地呈现解题过程,呈现关键解题步骤”的习惯,力求做到写在关键点,拿到应得分.

案例3:“函数视角下的相似三角形”教学片断2.

在学生解答完案例2中的例题后,教师安排了面向全班的展示活动.首先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部分“有问题”的过程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关注解题过程的书写,要求他们在做对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写好”.在展示部分规范书写范例后,并提出按照“自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呈现解题过程的答题要求.最后,教师呈现如下“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画出“得分点”,请同学们对照评分并矫正自己的解题过程.

分析:在中考中,呈现在试卷上的解题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得分.案例3中,为了能让学生感知规范过程的魅力,养成书写符合中考得分要求的解题过程的惯性,教者先后展示了学生的“问题”过程、规范过程和“解答过程”.通过点评交流、标注强化、对比辨析及自主矫正等环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逐步感知到规范过程的价值,明确规范地呈现解题过程是与阅卷老师展开有效“对话”的唯一途径,从而推动他们形成追求“规范书写,有序呈现”的良好解题习惯.在二轮复习中,这种基于例题正误解法的辨析教学,应作为教学的常态活动分布在每一节课堂之中,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使之成为有效的个体解题行为.

与首轮复习相比,二轮复习是中考前的“实战”演练,是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查漏补缺和拓展提升.专题复习的设计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尊重中考,摸清学情是二轮复习课设计的前提,指向中考是二轮复习课设计的起点.同步中考,会让二轮复习课成效斐然:专题复习目标清晰,直接指向中考,指向学生问题解决的“困难区”,确保了学生复习方向的精准;解法的自主探究,营造了“实战”氛围,成就了学生个体解题经验的积累,为学生自主经历中考试题的解答提前做好铺垫;通解通法的共享,让二轮复习课的教学延续了首轮复习的“方法归纳重于知识梳理”的特点,确保了二轮复习的实效;解题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一轮复习的任务,在离中考最近的二轮复习中,更应作为重点凸显出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的常态任务去完成.二轮复习是综合的,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学情置于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中考就在眼前,才能以积极的状态迎接中考,才能让复习课与中考实现真正同步,让复习课成为学生迎考的“推进剂”!W

猜你喜欢
考点例题中考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中考“三数”大扫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