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要:在对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订单培养在人才需求规格、班级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创新办学理念、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帮助学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训、“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等解决方案,并重点介绍了“校企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中职;“校企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32-0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订单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导向性”。订单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岗位订单,更重要的是针对岗位需求的订知识、订技能、订素养的人才订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品德、基础技能等常规教育培养,还需要注重其企业员工素质培养、行为规范的培养以及企业需求的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近十年的摸索,在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订单培养。自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来,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各校的订单培养情况分析发现,当前的订单培养模式与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目前订单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订单培养需求冲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体系
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存在,学校在双方合作中处于弱势,企业往往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签订各种类型的订单班。其中,学期前、长期型订单培养经过多年实践,校企双方能获得长远、稳定的利益。但中职学校更多接受的是学期中、临时订单培养,甚至有毕业季、临时订单培养。这种临时的、中期插入的培养要求,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培养流程。学校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往往需要调配大量优质师资、教学资源来保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同时,订单班成立时,其组成成员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企业往往将优质的生源挑选进入订单班培养,造成非订单班学生生源较差,后期常规班级教学面临较大压力。
(二)企业订单需求的人员素质规格较高,冲击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订单培养目标往往与实际的岗位及岗位群联系紧密,由于企业对中职学生现状了解不深,制定的素质规格明显偏高,特别是对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偏高。中职学校为获得订单,对这些“软性指标”并不重视,在人才培养的执行过程中也趋于形式,实际培养目标并不理想,为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留下了隐患。部分中职学校为了迎合企业需求,甚至将部分企业较高的素质需求纳入常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中,而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达到,形成目标与执行过程脱离的状态。
(三)企业订单规划的专业技能由于专门化方向过于狭窄造成毕业生发展局限
部分企业的订单培养是基于订单岗位技能的专门化应用方向,这种专门化的技能人才无法批量从社会招聘,需通过订单培养方式来实现。但是,专业技能的特殊性较为严重地束缚了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同时,订单培养一旦发生变化,无法兑现学生的订单岗位,就会对学校的相关实习就业工作产生严重冲击。同时,根据这种订单毕业生后期反馈,他们在岗位发展上也受到了严重限制,一方面企业不愿意让他们“改行”,另一方面也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造成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缓慢的问题。
(四)师资水平低难以满足企业订单培养的需要
中职订单培养能够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主要是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明确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特别是与订单企业需求岗位技能相适应的技能水平决定着学生的适岗水平。目前,中职教师主要以通用性的技能操作为主。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通过赴订单企业观摩获得一定的“企业经验”,然后再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师技能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对技能规范要求较高的岗位,师资水平低成为制约订单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
(五)企业长期紧密型订单培养规模与教学班级的组成建制之间的矛盾尖锐
长期紧密型订单规模依据企业中长期用人需求进行规划,大型企业的订单规模较大,容易形成中职班建制的培养规模。而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订单规模一般较少,临时订单可以按班建制的规模进行培养,但中、长期的订单往往由于人数较少,难以按班级建制形成订单,造成学校不能与中小企业达成长期的订单培养。当前,中小企业的临时培养订单较多,有时很难形成以按班建制的规模培养,如果强行执行小班制教学,对教学冲击较大。
二、解决措施
(一)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深入中职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就业岗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正广泛开展。创新的、符合众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培养的中职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从而可减少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产生冲击。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实施的“一专业主干、对分支培养”的订单培养方案就较好地解决了订单班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在调研的基础上,为汽车各专业制定统一的、公用职业基础技能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中,为各品牌“4S”店订单班开展专项技能的订单式培养。确保了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并通过专项技能的分类培养,满足了企业的订单需求。
(二)充分引入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培养环节
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主要是为了获得有一定技能和相对稳定的后备员工,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并不十分关心,更多的是关心培养对象的最终能力。但企业越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中职学生的成长越有利。因此,校企双方合作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保证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更能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进一步帮助学校建立更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应在师资、设备方面给予学校一定的支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的主要环节,以保证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在教学初期通过学校的宣传阵地宣传企业文化与职业岗位的素质需求,引导学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派出企业技术骨干、人事主管参与教学环节,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岗位的职业要求,提升学生的适岗能力。
(三)培养经企业认定的“双师型”教师
企业要将自己需求的专业技能传输给学生,既需要企业技师参与教学,也需要一批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师参与教学。提升订单班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懂知识、会操作、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引入“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模式
“校企一体”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人文身心素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利用双方共同的优势资源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一体”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培养可以较好地保证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形成共赢的局面。学校利用师资与规范教学培养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订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准员工;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员工进行规范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双方良好的、稳定的、双赢的合作。
三、“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武汉市交通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检修方向)专业通过“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电梯行业输送大量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学校先后与武汉东菱电梯公司、上海永大电梯公司、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三菱电梯公司、日立电梯公司、通力电梯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多次接受各公司的订单培养。在合作初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探索,在企业参与下逐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构建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多个企业的订单培养。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
电梯专业开设的第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积极引入东菱电梯公司的技术总监、人事经理、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方案建设。经过五年的实践后,再次邀请奥的斯、永大电梯公司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随着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展开,学校重新组织全面的市场调研,对著名的电梯公司的人事主管、技术主管、一线技术人员、毕业生、实习生进行了调研。调整后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由各著名电梯企业的技术主管、人事主管、质监局电梯监察总工程师、学校骨干教师组成。指导委员会对调研结论进行评价,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就业岗位的定位均给予审定,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也给予了建设性意见。
(二)课程体系建设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全面分析,合理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中,学校汲取企业培训经验,按照电梯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不强调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注重典型工作的内容,用课程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在企业技术人员支持下,重新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以电梯行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为教育教学的契合点,将企业的素质培养纳入课程要求中,把电梯行业通用作业评价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形成能满足众多电梯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企业的订单培养只需在相关课程的技术标准、流程、验收规范上按照企业作业要求执行,就能满足企业订单培养要求。
(三)企业参与前期人才培养,全程参与订单培养
在企业的支持下,电梯专业学生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可以到各电梯公司参观,各电梯公司派出相关人员举行企业的文化宣讲或技术讲座,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签订订单后,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指导,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后期的技术参与能够保证订单质量,也能确保对订单培养的全程掌控。
(四)企业主动提供教学设备,双方合作共建实训中心
在合作中,部分电梯企业由于技术独特性和保密性的需要,对学校教学设备的专用性给予支持,主动提供企业现行主流设备供学校进行基础教学与专项技能教学。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我校与通力电梯公司共同建设通力电梯培训实训中心,用于学生的电梯基础知识教学与通力订单班的专项技能训练,保证订单培养质量。
(五)企业按计划培养师资,共建培训平台
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教师在生产作业中可以了解企业的技能要求和作业内容,获得更多的一线操作经验;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参与到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中,系统规范地学习企业的专项技能,掌握企业培训的方式,了解企业培训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
(六)学校为企业培养入职员工,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一体”合作逐步深入后,企业与学校之间应相互支持。企业在用工培养、技术专项性与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学校的优势主要在于培训教学过程的规范以及在教学培训中融入的素质培养。我校电梯专业与通力电梯公司经过长期合作,在对学生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开发出对入职员工的基础电梯技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在人员技术上形成行业优势,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
四、对中职“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展望
(一)政府参与能更好地促进“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的国家,政府部门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利税优惠等方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中,逐步帮助职业学校摆脱弱势地位,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
(二)确立校企合作共赢是基础
企业是以盈利为基础的社会团体,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团体,学校以培养的毕业生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目标。确立双方优势,寻找合适的双赢立足点是“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基础。职业学校的优势除了人力资源培养之外,还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培养体系优势等,只要能够找好双赢的立足点,就有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职校提升自我专业建设水平是“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保证
职业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特点、骨干企业的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教学水平。通过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业培养水平得以提升,使专业更具有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能站在企业发展前沿为企业人才需求服务。
(四)加强沟通,稳步展开才能促进“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长期运行
学校和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人才需求的时限性有不同的看法,在双方合作中往往会产生问题。加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可以定期开展校企不同层次的对话,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长期的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祥,卢珊.浅析中职学校与台资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风险及对策[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1):37-40.
[2]韦欣,黎广胜.构建北部湾经济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人力资源开发,2011(3):78-79.
[3]吕小川.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0(3):21-23.
[4]赵东风.实现校企联办对接,完善“订单培养”模式[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1):58-60.
[5]易今科.论高职“订单培养”的内涵与分类[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8-49.
[6]曹斌,姚莹,李志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0(11,上):167-168.
[7]查吉德.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责任编辑:王璐)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perating situation of order training mode for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problems of order training in personnel requirement standards and class organization etc. are pointed one in this paper. Some solutions are proposed such a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school running method,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le educa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help to produce "dual-mode teachers". The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order training mode" is mainly introduced and its prospect i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order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