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葶/文 刘海栋/图
朴实见"风华""青春"真实绘
——《八班教室》的舞蹈语言
黄葶/文刘海栋/图
黄葶,1980年出生。现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先后获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硕士学位。独立承担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等7项;在国家级专业权威核心期刊《舞蹈》《中国舞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创作的舞蹈《八班教室》《吾语·卜算子·咏梅》《一样的青春》等作品先后获国家级金奖3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
群舞《八班教室》简介
与戏剧梅花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同级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荣誉。舞蹈《八班教室》朴实出新、平淡见真的创作风格和信仰追求得到中国舞蹈界的好评,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得到全体评委一致亮出的最高分,从27个省区市的3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作品金奖的第一名。这是自1997年“荷花奖”举办以来湖南省获得的唯一“荷花奖”金奖。
一间教室,一支青春之歌,一段青春往事,一千年的青春激情。2014年7月25日19点30分,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的舞台上,《八班教室》以理想之“心”朴实见风华;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评奖活动的现场,《八班教室》以师生之“情”真实绘青春。当一位步履蹒跚的老教师在回忆或重述着一个校园里的故事时,事实上带着我特别的个人心理倾向——理想之“心”,师生之“情”,青春之“意”。这种心理倾向无不影响了自己对有着“红色”印记的"“第八班教室”新的观察与思考。如何在自身之社会文化“心理构图”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如何有别于一般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具有主题的深化与展现的特色,能借助这个“事”来传情达意,在宏观的语言——结构,微观的结构——语言中来表达我内心想要述说的“情”。在宏大叙事和微末叙事并存的场域中,最终选择在宏观的语言上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联姻;在人物情感关系发生和变化的网络系统里,将宏大叙事观照日常情感表达。在微观的结构中从浪漫主义情结到现代主义的吸收,用自己的风格去书写最本质又最富有生命力的青春力量。
在历史环境和时代共名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独特的理想主义表达方式。将个人理想寄托在相隔百年历史的“第八班教室”,以自然本真的表现方式依靠着集体形象的情感脉络推衍思想的逻辑。通过一位老教师和代代学子们的集体形象塑造生动的青春理想航标,群体造境的回忆架构营造精神世界的理想国,与之探讨整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联姻来布局结构,努力开掘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在老师的默默奉献中挖掘出蜡炬成灰的精神,在代代学子的英雄之气中提炼出匹夫有责的担当,在老师与学生的双重形象中升华出青春无悔的坚守,这些都成为形成宏观语言结构时自我表达的核心要素。在营造教室环境、烘托青春氛围、丰富空间构图,使用有着舞台“造境”功能优势的群舞是最合适的选择。充分发挥“群体表情”的语言功能,从而营造出具有丰厚的舞台意境,这是《八班教室》宏观语言的选择倾向。为了打破通常群舞创作当中的舞群构织规律,在首尾之处使用“留白”之方式。“空空的教室”是一种感觉的升华,且主题醒目并突出主体。可以使作品中《八班教室》的“有”与生活里“第八班教室”的“无”,在“空白”之处的结构下能被观众潜意识或不自觉的填补进自己的心理感受,而生成虚实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虚纳万物的深远意境,成为一个可个人解读的“群体表情”。李泽厚曾在《华夏美学》中指出:“想象的真实使华夏文艺在创作和接受中可以非常自由地处理时空、因果、事物、现象,即通过虚拟而扩大、缩小、增添、补足,甚至改变时空、因果的本来面目,使他们更自由的脱出逻辑的常见,而将想象着重展示的感性偶然性的方面突现出来。人们常说中国艺术里的时空是情理化的时空,它们也来自这里。”“白”是“有”的对话者,人类想象的能力使舞蹈形式本身与作品意境互相对视而存在对比、映衬、呼应、对话的多种关系。老师年轻身影的一个回头转身,带出来的是满满课堂的青春学子,这时“群体表情”与情节之间的关联是叙事语境的一种描绘。“流动画面”的时空倒叙与“固定画面”的对比形成舞群之间的独特调度,老师引领着学子们所呈现的运动路线和流动朝向是“流动画面”的内容,即学习、即提问、即引导、即展望。学子们主动的回应是“固定画面”瞬间的生活定格,多次的“快闪行动”可给观众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解决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无限的生活空间这一矛盾。在人物情感关系发生和变化的网络系统里,既有真切生活的描摹,又有对历史时空穿越的回望与思考。
舞蹈是建立在人类身体语言上的影子,在印记着历史语义的“第八班教室”里“怎么说”我想说的话?如何尊重历史并具有独立思考的价值?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让观众所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事”?其所有疑问的核心在于怎样在湖南人独特的身体文化符号中选择、运用可以叙述外在事件的动作造型和创造、开发具有个性的可以叙说内在情感的动作连接。黑格尔说:“能把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动作是舞蹈语言的最小表现单位,其形态样式应该由叙事方式来决定。《八班教室》的叙事方式选择了从浪漫主义情结到现代主义的吸收,在集体的动作层级强调表情和表意的统一,从“老教师”的视角勾勒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多比例的使用生活性动作和哑剧性动作,不求舞感只求自然和平实,以一问一答的生活细节进而引出双人舞中的人物关系,其清新的性格与自由的心态外化于百年历史的教室之中,不仅为了使景与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想尝试从人性深处寻找身体文化的意义。在动作的物理性“力”结构和动作的社会性“力”结构设计中不雕琢不粉饰,避免空洞的造型姿态,借以表达我对现实生活本色的关注。湖南人的性格基因里刚强果断、勇敢无畏、热诚的“血性”精神,只有“稳固式”的造型才能体现出刚强的浩然正气,大量使用关节发力与定位,使得体态方正、重心垂直、富有稳健的静止感和结束感,力求把坚定有力的动作爆发出来,让动作的重量感在历史承载的语义中留下记忆。在舞蹈织体的组合关系中关注动作的“旋律”不仅是段落与句的连接处理,也是单一动作硬连接和软连接的转换、停顿与顺应的难点。星空和巾的舞段在抽象性动作中全部使用波浪线的多线型复合连接,在棱角线浑厚有力的舞段之间铺开诗化色彩浓厚的曲线美,隐喻着年轻的老师传递给学子们内心深处的波动、情感最微妙的状态—青春无悔。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情调、意象和境界,通过个体折射宏大历史,关注个体命运追求,把最本质、最本真的状态表达出来。通过对人物动作语意的展现介入整体舞蹈语境的营造是微观结构中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表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青春主题、一种无悔意念、一股激情力量的主旋律创作中载满更浪漫、更自由、更宽松的现代意识,以默默奉献的老师和英雄学子的双重形象带动观众重新看待历史在今天的意义。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体动作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院2014593)、201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承、创新同步推进下的高师舞蹈编导教学研究”(项目编号院XYS13J28)研究成果。
本栏目责任编辑孙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