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文房紫砂“六方怡情笔筒”的特征

2015-05-24 03:00
江苏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房笔筒陶刻

王 立

(宜兴 214221)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堪称国粹,引领着自古至今的文房风尚,与此同时,文房中的许多辅助文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更赋予了文房之事丰富的艺术空间,例如笔洗、笔舐、镇纸、臂搁、笔床等。到了明代,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呈现出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等独特美感,成为文人雅士的文房新宠,时至今日依然在制作和使用,长盛不衰。

笔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等兼而有之,深受世人的喜爱。笔筒的造型丰富,有圆形、四方、八方、葵花等各种式样;材质更是琳琅满目,有竹、木、瓷、象牙、玉石、翡翠等。而在其众多的材质构成中,宜兴紫砂材质可谓独树一帜。宜兴紫砂陶艺历史悠久、风格迥异,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紫砂茗壶便是其中的一个较大分支,而紫砂文玩、紫砂笔筒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也是各领风骚,构成了紫砂陶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笔筒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展历程可谓与紫砂茗壶一脉相承,至今亦有数百年历史。紫砂笔筒的创作往往也集实用、艺术、人文于一体,虽然是紫砂材质,却丝毫没有粗陶器皿的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品位与美感,制成的紫砂笔筒也是自成一派,在传统陶瓷艺苑中独有一席之位。近年来,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面逐渐扩大,紫砂笔筒也愈加受到陶艺家和收藏者的亲睐,精品佳作层出不穷,“六方怡情笔筒”(见图 1)即是这样一件作品,其造型、装饰等皆雅趣自在,寓意丰富又不失实用和审美功能,特征鲜明。

图1 六方怡情笔筒

“六方怡情笔筒”通过六方主体造型和古钱币图案陶刻装饰,构成了特征鲜明的艺术形象。整体而言,其造型笔挺利落、线条流畅,刻画装饰清雅大度,极具感染力,在平稳中求动感、文雅中求情趣。该笔筒整体呈高六方体形,筒身高挺,六个面与六条棱线衔接自然、过渡流畅,其线面方中藏圆、挺括平正、线条分明、干净利落。笔筒开口较敞,也为六方形,上下连贯一致,口沿六边与筒底六边均折角内收,方中寓圆、流畅有度,饱满而充满张力,转折自然而不显单调刻板,笔筒底部沿筒身折角顺势延伸出六个折角底足承托主体,使之稳而不笨,又显得轻盈端雅。紫砂“六方怡情笔筒”的造型特征之一还在于独特的制作工艺所带来的触觉美感,经过“明针”功夫的修饰、括掠,使之呈现出光滑莹润、线条挺括的姿态,流露出无限雅趣,经触摸更能产生愉悦肌肤的触觉美,泛着黯然之光。

紫砂陶刻是一门常见的装饰技艺,而在紫砂笔筒上进行陶刻装饰则更为常见,以此增添作品点睛之笔,寓含美感和文思,使文房更为优雅,更受文人、雅士喜爱。陶刻主要是指艺人们在铅笔粗细的竹管里插入锋利的钢刀,以握毛笔的姿势操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其特征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且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中国钱币文化源远流长而未曾间断,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无论是从钱币的形制上、图饰上,还是铸造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钱币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六方怡情笔筒”以六个身筒面为平台,分别阳刻古钱币图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圆形方孔的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等,无不惟妙惟肖,凸显出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特征。图案形象逼真、比例协调,与筒身的留白和布局恰到好处,线条自然、流畅得体,浅浮雕的视觉效果佳,有一种慕古深邃的感觉,使紫砂笔筒更添人文历史气息。

文房用具自古便深受人们的喜欢,并且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笔筒虽是供盛笔之物,却独有一番风采,清代文学家朱彝尊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紫砂笔筒满足了人们普遍的文房需求,给人以优雅的情感熏陶,丰富了陶艺的范畴,使宜兴紫砂的范畴更为广泛而全面,从而形成了宜兴紫砂百花齐放的局面。“六方怡情笔筒”作为一件兼具实用与文雅气质的陶艺制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紫砂技术的制作特点,更与文房、家居紧密相连,为生活增添了特有的情调,其人文寓意丰富,有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价值。

猜你喜欢
文房笔筒陶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自制笔筒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鼠来宝”笔筒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文房雅趣话砚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