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陈伟国 戴建忠 张 芬 杨一平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
47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
孙海燕 陈伟国 戴建忠 张 芬 杨一平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
参考现行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等级划分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测定了敌敌畏等47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和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其中:有机磷杀虫剂1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6种、抗生素类杀虫剂4种、植物源杀虫剂1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2种、昆虫激素类杀虫剂1种、复配杀虫剂10种、合成杀虫剂2种,进行了安全风险性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差异极大,47种杀虫剂中,乐果的残毒期为0 d,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残毒期>80 d。44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中,有印楝素等13种杀虫剂对3龄起蚕的LC50<0.5 mg/L,属于剧毒级;有毒死蜱等23种杀虫剂的LC50为0.5~20.0mg/L,为高毒级。有阿维菌素等36种杀虫剂的毒性比>10,列为极高风险性;有亚胺硫磷等6种杀虫剂的毒性比>1,列为高风险性,表明大多数杀虫剂对养蚕生产的安全隐患极大。
杀虫剂;家蚕;毒性;残毒期;安全性评价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由于长期在室内饲养,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低[1],尤其是对杀虫剂十分敏感,一旦食下或接触杀虫剂污染的桑叶就可能导致家蚕中毒死亡或生长发育受阻,最终影响蚕茧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现象在我国各蚕区时有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给蚕桑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5]。因此,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已成为许多蚕桑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2010—2014年,我们通过对47种常用杀虫剂产品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和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测定,并结合桑园常用杀虫剂的使用现状,讨论了现行农药对家蚕的安全风险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为蚕桑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共10个类别47种杀虫剂,其中有机磷杀虫剂1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6种,抗生素类杀虫剂4种,植物源杀虫剂1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2种,昆虫激素类杀虫剂1种,复配杀虫剂10种,其它合成杀虫剂2种(表1)。
10种复配杀虫剂的有效成分分别为60%敌畏·马乳油(EC,40%敌敌畏+20%马拉硫磷)、30%毒死蜱·抑食肼可湿性粉剂(WP,20%毒死蜱+10%抑食肼)、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SE,32%毒死蜱+4%氰氟虫腙)、40%丙溴·辛硫磷EC(36%辛硫磷+4%丙溴磷)、20%辛硫·灭多威EC(14%辛硫磷+6%灭多威)、31%氟腈·唑磷微乳剂(ME,30%三唑磷+1%氟虫腈)、32%丙溴·氟铃脲EC(30%丙溴磷+2%氟铃脲)、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12%甲维·氟酰胺ME(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氟苯虫酰胺)、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SC,3.3%阿维菌素+6.7%氟苯虫酰胺)。
1.1.2 供试家蚕 蚕品种为白玉×秋丰,浙江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按照试验时间要求,在实验室内按常规方法饲养到3龄起蚕,备用。
1.2 试验方法
2010—2014年对47种杀虫剂分批进行试验。
表1 10个类别47种供试杀虫剂产品
1.2.1 残毒期测定 将供试的47种杀虫剂按推荐浓度稀释成药液,在海宁市蚕桑站试验桑园内喷药处理每种药剂喷5株桑树,喷药桑树四周至少间隔2株桑树作为保护行,喷于桑树后间隔一定时间(针对不同农药的间隔天数不一样,一般要求到不再出现中毒蚕为止)采摘各处理区的桑叶饲喂3龄起蚕,每区30头,3次重复,饲养至4龄饷食,逐日调查记载各小区死亡蚕头数。
1.2.2 急性毒性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80%敌敌畏EC等44种供试杀虫剂稀释成5~7个等比级差浓度的药液,取适龄桑叶浸入各浓度的药液中1min,取出后自然晾干,将药液处理后的桑叶置于保鲜盒内,饲喂3龄起蚕,在温度(26.5±1)℃、相对湿度75%~85%的人工气候箱内饲养,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区20头,3个平行试验。24h后改饲新鲜无毒桑叶,继续饲养至4龄饷食,每天调查中毒死亡率。采用DPS(10.15版)统计软件对药液质量浓度对数与幼虫死亡率概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致死中浓度(LC50)和95%置信限[6]。
1.3 毒性等级和风险评价方法
参照文献[7]的方法,评价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等级和风险。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按LC50的大小分4个等级:低毒(LC50>200mg/L)、中毒(20mg/L<LC50≤200mg/L)、高毒(0.5mg/L<LC50≤20mg/L)和剧毒(LC50≤0.5mg/L)。农药对家蚕的风险评价根据田间施药浓度(mg/L)与LC50的比值分4个等级:极高风险性(>10.0)、高风险性(1.0~10.0)、中等风险性(0.1~1.0)和低风险性(<0.1)。
2.1 杀虫剂制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
从80%敌敌畏EC等47种杀虫剂产品按推荐稀释浓度喷洒在桑叶上饲喂家蚕的残毒期看,不同类型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差异极大,有机磷类杀虫剂最短,其中40%乐果EC500倍液、60%敌畏·马EC7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40%辛硫磷EC1500倍液和25%吡蚜酮WP500倍液的残毒期≤5d,20%亚胺硫磷EC1000倍液等13种杀虫剂的残毒期在8~20d,30%乙酰甲胺磷EC600倍液等25种杀虫剂的残毒期超过20d,有10%吡丙醚EC等3种杀虫剂对家蚕毒性作用缓慢,尚无残毒期数据(表2)。
表2 47种杀虫剂产品推荐稀释浓度的残毒期
续表2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残毒期中等,4种灭多威制剂和8%残杀威WP 1500倍液的残毒期在10~15 d,但20%丁硫克百威EC 1200倍液的残毒期超过50 d。新烟碱类杀虫剂中60%烯啶虫胺WP 2500倍液的残毒期最短(19 d),10%哌虫啶SC 1500倍液和70%啶虫脒WG 1万倍液的残毒期超过60 d,20%呋虫胺SG 1000倍液的残毒期超过70 d。抗生素类杀虫剂中1.8%阿维菌素EW 1500倍液、2.3%甲维盐EC 1500倍液和2.2%甲维盐ME 1500倍液的残毒期均超过50 d。双酰胺类杀虫剂中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4000倍液、10%四氯虫酰胺SC 2000倍液及其制剂的残毒期均超过80 d。复配杀虫剂主要取决于其中残毒期长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60%敌畏·马EC的残毒期略短于80%敌敌畏EC的残毒期,31%氟腈·唑磷ME的残毒期和20%三唑磷EC的残毒期均>30 d,36%氰虫·毒死蜱SE和240 g/L氰氟虫腙SC的残毒期均>60 d。40%丙溴·辛硫磷EC中丙溴磷含量为4%,残毒期10 d;32%丙溴·氟铃脲EC中丙溴磷含量为30%,残毒期>30 d;72%丙溴磷EC的残毒期则>30 d。其它合成杀虫剂中25%吡蚜酮WP 500倍液的残毒期仅为5 d,而240 g/L氰氟虫腙SC 3000倍液的残毒期超过60 d。
相同有效成分的不同制剂产品残毒期也有差异,如4种灭多威制剂的残毒期相差5 d,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的残毒期比水剂的残毒期长8 d,阿维菌素水乳剂的残毒期比乳油的残毒期长10 d。
10%吡丙醚EC属保幼激素类杀虫剂,使昆虫保持幼龄期特征;5%氟铃脲EC、75%灭蝇胺WP是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昆虫不能长出新表皮,使老表皮蜕皮困难而死亡。这3种抑制昆虫正常生长的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作用十分缓慢,甚至会影响后期结茧性状;因此,在桑叶上的残毒期试验较为复杂。
2.2 供试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将供试的44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结果按LC50值进行排序(表3)可见,不同的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等级存在很大差异,其中13种属剧毒、23种为高毒、6种为中毒、2种为低毒。再按照杀虫剂对家蚕的LC50值与田间使用浓度之比,参照现有评价方法评价44种杀虫剂,有36种列为极高风险性、6种列为高风险性、2种列为中等风险性。
表3 44种杀虫剂产品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与风险评价
续表3
3.1 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
对家蚕毒性等级高的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也长,0.5%印楝素EC、3.2%阿维菌素EC、1.8%阿维菌素EW、2.2%甲维盐ME、2.3%甲维盐E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12%甲维·氟酰胺ME、10%阿维·氟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5%环氧虫啶WP、70%啶虫脒WG、20%丁硫克百威EC等13种剧毒杀虫剂的残毒期均在40 d以上。80%敌敌畏EC、60%敌畏·马EC、20%亚胺硫磷EC、25%吡蚜酮WP、40%乐果EC等5种中毒和低毒杀虫剂的残毒期均不超过8 d。
3.2 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和风险等级
马惠等[8]测定了27种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依据不同农药LC50值的差异提出了4个毒性等级的划分新标准,有其合理性。本试验按照田间使用浓度和对家蚕LC50的比值(毒性比)进行安全性评价,13种剧毒和23种高毒等级的杀虫剂列为极高风险性,其中包括适合桑园使用的12种杀虫剂制剂,而且对家蚕毒性极低的40%乐果EC也具有中等风险性,由此可见,这种划分结果既与毒性等级的对应性不高,又与蚕桑生产实际不相符,说明划分参考值尚不合理。根据本文的测定结果,建议风险性评价以桑园使用的毒死蜱、辛硫磷、乐果为参考,按毒性比划分4个等级,极高风险性(>400)、高风险性(100~400)、中等风险性(1~100)和低风险性(<1)。
3.3 杀虫剂对家蚕毒性的特殊性
吡丙醚EC和灭蝇胺WP对家蚕的毒性机理特殊[9],依据LC50值和毒性比来评价其风险性尚不全面,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的结果。此外,如敌敌畏、毒死蜱可通过熏蒸挥发,污染施药区域周围的桑园和蚕室[10],从而造成家蚕中毒;氯虫苯甲酰胺、环氧虫啶、啶虫脒等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作用[11-12],可通过桑根、桑叶内吸,导致风险控制复杂。因此,在安全性评价中需要高度重视。
3.4 桑园杀虫剂品种的选择
防治桑园害虫选择杀虫剂品种的关键因素是防效和对蚕的安全性,兼顾两者关系,根据养蚕布局和防治需要确定合适的品种。毒死蜱是目前在养蚕季节桑园中使用的主要杀虫剂品种之一,也是对家蚕残毒期最长的品种,建议从降低杀虫剂受养蚕季节和安全间隔时间限制的角度,尽可能选择残毒期短于毒死蜱的杀虫剂品种。
[1] 沈卫德,李兵,季平,等.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J].蚕业科学,2003,29(4):375-379.
[2] 许正鹏,杨长弘,卢鸿.对东台市1992年秋大面积家蚕农药中毒事故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蚕业,1993,15(2):26-27.
[3] 卢春松,沈永泉.沙蚕毒素类农药对蚕桑生产的危害[J].蚕桑通报,1998,29(2):46-47.
[4] 楼黎静,杨永健,施顺根,等.家蚕吡虫啉中毒症状与防治[J].中国蚕业,1999,20(2):24-25.
[5] 鲁兴萌.养蚕中毒的原因分析和防范[J].蚕桑通报,2008,39(1):1-5.
[6]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7-330.
[7] 王利静,胡玲玲,胡翠琼,等.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 776-12 777.
[8] 孙海燕,陈伟国,董瑞华,等.10%吡丙醚EC对家蚕的毒性测试[J].蚕桑通报,2008,39(2):18-20.
[9] 马惠,姜辉,陶传江,等.2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5,7(2):156-159.
[10]陈伟国,戴建忠.大田常用农药对家蚕的熏蒸毒性测试[J].蚕业科学,2007,33(3):418-421.
[11]陈伟国,董瑞华,孙海燕,等.农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1):84-90.
[12]沈忠明,陈伟国,孙海燕,等.农药啶虫脒对家蚕的毒性试验[J].蚕桑通报,2008,44(2):34-36.
S884.9+6
B
1007-0982(2015)03-0042-06
2015-02-27;接受日期:2015-06-11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R50028-19)。
孙海燕(1980—),男,浙江海宁,本科,农艺师。Tel:0573-87221994,E⁃mail:sunhy123@hotmail.com
陈伟国,男,推广研究员。Tel:0573-87238166,E⁃mail:bscwg@163.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