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大专家纵论“小土豆”
◇杨帆
6月19日,中国南方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在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的贵州省威宁县举办,国内顶级马铃薯专家聚集于此,就《我国马铃薯的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西南马铃薯机械化实用技术及装备》《西南马铃薯生产特点与高产栽培》《马铃薯生产特点、主要栽培模式及技术》等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并一同探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有助于改变国人饮食观念、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等问题。本刊摘录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供学习、探讨。
金黎平(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马铃薯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和西部地区支柱产业,同时又是国家增粮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的作物,对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马铃薯因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由于种种原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马铃薯产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于种植模式多样,管理水平差异大,农机农艺融合难度较大。目前,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总体水平保持在30%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达70%。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分布区域广,地势地形复杂,呈现不同区域机械化水平差异大的局面。东北和华北水平较高,基本机耕、机种、机收实现50%以上。其他区域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大部分仍是手工耕作。
据调查,2014年我国种薯原原种(微型薯)产能达45亿粒,实际生产15亿~20亿粒;种薯企业不到300个,生产上优质种薯覆盖率为35%左右。
我国马铃薯遗传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保存着3 000多份资源,参与完成了马铃薯基因组测序,育成470多个品种,但未来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如品种选育缺乏优异亲本,市场上绝大部分为鲜薯食用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少;品种类型、薯形、外观和品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等问题需要我们一一破解,所以多方融合促进马铃薯生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并且时不我待。
吕金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将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如:西南马铃薯种植区地形复杂,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没有统一农业生产标准,贫困地区生产规模小、产出少,产业布局合理性差;历史欠账太多,机械研发队伍偏弱;马铃薯作业机械配套性差,没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如何打破产业的“瓶颈”,改善并适应当前现代化的需求?由于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融合相对滞后,矛盾突出。从各地发展来看,生产粮食所采用的先进农艺技术若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比如杂交水稻制种仍延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供种保障难度大。我国粮食耕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未来农艺农机的发展方向需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2015年和2020年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分阶段、分地区农机化发展目标和推进大宗农产品重点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任务,落实措施,分类指导,梯度推进。
王培伦(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总产占世界的1/5,但是单产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不规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种薯病害严重,从而导致我国马铃薯生产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为了使马铃薯生产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迫切要求将马铃薯质量监督与马铃薯生产结合起来,快速提高我国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和质量。
造成我国马铃薯产量低、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因素是我国马铃薯质量监督与马铃薯生产脱节严重,在市场上,以商品薯代替种薯的现象十分普遍。严抓种薯质量,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延长栽培季节及上市时间;栽培模式多样化;鲜食生产为主;精耕细作,高投入高产出等。
以山东为例,全省95%为脱毒种薯,80%~85%为优良种薯,种薯成本占总投入的1/3。由于政策扶持有力到位,农户能够精耕细作,加之先进技术的科学运用,效益良好,平均产量达到3.5~4 t/667 m2,产值可达到4 000~5 000元,最高12 000元。由于山东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尤其是商品性更好,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出口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每年加工出口量约20万t,占国内出口量的40%。
刘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马铃薯与玉米、高粱、大米、小麦等一样,是生产商品淀粉的主要原料,同时,马铃薯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叶酸、类胡萝卜素以及钾、磷、铁等矿物质,营养全面。
人们一般只把马铃薯作为生鲜蔬菜食用,并且观念中一直把马铃薯和贫困联系到一起,甚至认为以马铃薯为主食就是家里吃不起饭了。国家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以改变国人这一观念,有助于扩大消费,增加马铃薯的产值产量,有利于中国粮食多元化,促进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马铃薯早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餐桌上的主食。国外的马铃薯食品种类丰富,包括即食土豆泥、冷冻食品、点心、烘焙食品、增稠剂、宠物食品等。中国目前的马铃薯消费结构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加工比例偏低,分类包装技术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正在影响着业内科研人员、马铃薯种植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等各方人群的观念和行动。种植面积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怎样卖出去必须考虑。如何加工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马铃薯主食化产品,更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找出突破的关键点,扎实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马铃薯产业发展必须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规范行业运行规则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在技术集成创新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跨界整合、集群发展,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由于个体农民技术更新很难,这就需要平台来联合,向国际先进的技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