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专制独裁政体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

2015-05-22 21:32陆众昊
卷宗 2015年2期
关键词:官本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

陆众昊

【简介】近代中国,国内救亡图存之士甚多,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一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始终没有强大起来;二是中国民众始终没有改变官本位的思想。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国内救亡图存之士甚多,尝试改革的运动也不鲜。有清政府所主持的洋务运动,农民带领的太平天国,学子所号召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组织的辛亥革命。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建立起的只是一个更加专制的政权,戊戌变法历经103天后失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又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21条。

相较于日本,中国并非没有足够的财力,也并非没有有志之士希望图强,然而短短几十年,中国却愈来愈落后,日本却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认为中国落后之故乃是因为中国始终限于专制独裁统治之下。

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独裁者大多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而一个民主的政权却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因此独裁统治之下的中国即使有变革,也大多是以做做样子,稳固自己的政权为目的;即使要谈资本主义,谈民族工业,也始终避不开达官显贵的参与和得利。并且一个独裁者不可能真正地使自己的人民有知识,有力量,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成为真正现代化的公民,而是想尽办法实施愚民政策。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名义上仍旧是君主制,但是大多数权力已经归于人民,人民素质与工业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世纪的小造船厂在2战时期,已经能生产出航空母舰。

等死了一个慈禧,又出现了一个载沣;打倒了清王朝,又来了一个袁世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混战,又开始了蒋介石的独裁政治。为什么中国近代始终难逃被独裁的厄运呢?我认为有如下2个理由:

1、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始终没有强大起来。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欧洲,大多数是以革命形式推翻王权,建立共和,而革命的主力军正是日益强大而不满其社会地位的资产阶级力量。美国虽然没有封建旧势力的阻碍,但也是出于自身人民与欧洲殖民者利益的不一致,而展开的自下而上的战争。而中国的变革往往是自上而下,这正是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真正的强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统治社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因此独裁阻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软弱,反过来又使资产阶级更加没有能力推翻独裁政权。辛亥革命虽然是以资本主义革命为名的革命,但其实质力量是清政府所建立的南洋新军和北洋新军,并不是真真正正的资本主义所拥有的力量和军队,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意愿,因此最终的结果不免是换汤不换药,最后变为袁世凯的独裁。

2、中国民众始终没有改变官本位的思想。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主义的国家,这既使得中国在早期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社会性质,民众思想难以得到根本的变革。封建主义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其代表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儒家讲究士农工商,有学问的人就应当入仕,忠君爱国等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增加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歧视商人的做法。在古代中国乃至现在,商人们想达成一笔交易也往往要借助官员的力量。请客,潜规则等词直到现在都屡见不鲜。这就使做官,掌权成为中国人孜孜不倦的一种追求,因为当官不仅能带来名誉,还能带来金钱利益,这也进一步使得资本阶级的力量削弱。在欧洲等国家也并不是没有这种官僚思想,贵族思想。但是在资本革命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都大大地改善了民众的思想,为变革做好了准备。中国与之类似的新文化运动,却在辛亥革命后才出现,并遭到了独裁者地镇压。因此中国民众的思想难以得到净化,也摆脱不了被独裁的厄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素质逐渐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日益强大。虽然至今为止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官欺民的现象与思想,但在大城市中基本已经杜绝。脱离了专制独裁的中国必将越来越强大,人民更加富足,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成为屹立于东方的巨人。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M].商务印书馆

[3]魏丕倍.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暴政[M].江苏人民出版社

[4]石泉.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M].北京三联

[5]李剑农.戊戌以后中国三十年政治史[M].北京三联

猜你喜欢
官本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