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宇
摘 要: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古至今与翻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五大翻译高潮:唐朝的佛经翻译;清朝的科学翻译;1919年以前的西学翻译;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科书、工具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高潮走向高峰的重点时期,而其中的科学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亮眼之处,对于现代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科学翻译;特点;影响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together, 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of Tang Dynasty, Scientific Translation in Qing Dynasty, Western Translation before 1919, Scientific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re crucial period toward a translation climax, in which many scientific activities with their influential results providing many enlightening spots for China and it still has it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value on moder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Scientific Translation; Characters; Influences
1 背景与特点
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二是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第一阶段的西学输入以洋务派为主,其范围主要限于实用知识、应用科学等方面,提倡“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后甲午之战惨败,洋务运动破产,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从主张走变法维新的改良道路。
明末清初的传教士虽然给中国的士大夫带来了世界最新的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中国对传教场所的限制严格,能够了解西方地理学成就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多,至少一般人更是未受影响地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直到十九世纪,即清末民初的时期,西方的科学知识在中国广为传播,并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普遍影响,对中国现代的科技翻译带来深远的影响。
2 科学翻译的先驱者
1、林则徐(1785-1850),1839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同英国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为了摸清敌方的情况,林则徐设立译书馆,请人翻译西书,以做到“知己知彼”。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对于翻译事业极其重视,“日日使人刺探西事”收集外文报纸书刊进行翻译,同时他的翻译团队是当时配备比较完备的,译员既有一定的外文水平,又又很强的业务能力。
2、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的好友,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0卷本的《海国图志》,他提倡“经世致用”说。1841年夏,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革职发配到伊犁充军,和魏源相遇于途中,便将手中掌握的翻译资料交付魏源。他把这些有用的资料编入了《海国图志》,经过不断修订,随时补入西方人出版的资料,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的自然环境、风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军事方面的情况。
3、徐继畲,道光进士。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他总结教训,深知必须打破封锁的局面,让国人多了解西方的世界。他广泛收集资料,请人编译外国书籍,并从西方人士的口中了解情况,于1884年撰成《瀛寰志略》。雅裨理在日记中写道徐继畲是他遇见的最喜欢提问的一位中国高级官吏。由此可见,徐继畲对于翻译西学的认真程度以及其对西学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虽然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当时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对我国的近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翻译出版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外交活动的展开,迫切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料和国际法律知识。1862年起开办的三十多所新式学堂,又急切需要从国外引进教科书。于是,翻译西书便成了洋务运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少洋务企业新式学堂都设置了翻译机构。例如,北京同文馆、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等。其均引进了不少新型学科,尤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清政府的洋务派十分重视对西方书籍的翻译,并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翻译,以及培养翻译人才。
这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各种翻译机构林立,之前提及的警示同文馆、广学会等等不乏踊跃出杰出的翻译人才,采用中西合译的方式,译者队伍比前一时期更加壮大。
4 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活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翻译活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翻译语言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而且把西方科学技术和教科书介绍给国人,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怀着科学“救国的心情”积极投入译介外国的新科学、新思想的行列。这些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翻译的科学书籍,其翻译质量与从前翻译的相关书籍比较有很大提高。
民国政府沿袭清廷旧规于1920年在北京教育部下设国立编译馆,同时还设立了政府的图书编译机构。之后南京国民政府还相继在大学院、教育部下重建并扩充了国立编译馆,该馆制定的任务包括书籍、编译高等与中等教育教科书、科学术语名词译名的编订及编纂各学科辞典等。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政府主持的翻译机构的出版物在出版译书总量的比重很小。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依赖苏联引进各种先进的科技资料。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大批原西语译者迅速改行为俄语译者,许多科研与高教人员积极投入了业余翻译的行列。大批的俄文翻译资料,在当时的科研、教育、外交、外贸及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中,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民智更开,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发愤图强,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这些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早已学成外语并能够独立的进行翻译活动,他们翻译的科学书籍,其翻译质量与从前翻译的相关书籍比较有很大提高。
5 对现代翻译的影响
5.1 新时代对待西学的态度
从林则徐、魏源等人最先开始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是他们仍然不把西学看做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失败加速与西方的接触,“西学”逐渐取代“夷学”,有识之士们开始探讨应该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点来帮助中国富强。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人们开始正视西学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向西方学习的脚步仍旧没有停止,从而发展成一种盲目的膜拜。人们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落后于西方,因此全盘接受是有依据的,但是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观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如此之弱,几乎所有的核心科技都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手中,然而到了现阶段批判的继承似乎更可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国的科技。
5.2 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科学救国”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许多留学生身负醒民与救国的双重重任。然而,其地位以及价值却一对遭到世人的怀疑,连严复这样的翻译大家也未能幸免。当年章太炎还曾在其文章中讥笑严复游学四方尊崇西学,嘲笑他学识浅薄,这对严复的影响很大,于是拜桐城派的大师学习,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于现代的学术风气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当今的翻译界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有国内学者指出中国的翻译体质尚不健全,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现阶段开启了中华学术外译的活动,但是合格严谨的译者有多少人能够承担这样重大的任务呢?就科技翻译而言,治学的严谨尤为重要,出现低级的拼写、标点、人名地名的错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国文化在外的国际影响力。
5.3 中西合译的翻译方法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的科学翻译先驱在翻译上有一定的倒退,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都不懂外语,都采取了请人翻译的模式。后来随着洋务派以及西方传教士设立了一些翻译出版机构,使得清末民初的翻译回归到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时期的状态,同样,中国的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采取中西合译的模式进行科技翻译。
虽然,在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能够独立的进行翻译活动,但相比现代人让他们同时具备对学科的科学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对于现在单枪匹马地进行科技翻译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将材料分给具备集中能力的人承担,共同译事,各尽其能,各司其责,其效率和质量会提高很多。
总之,清末民初的科学翻译促进了我国各学科门类的发展,更新了国人的概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仅对当时,而且对现代的翻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翻译史.方华文.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56
2、中国文化史词典.中外文化.晚清对西方科技的翻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830.
3、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7
4、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李楠芳.赤峰学院报.33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