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金玲
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尤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以及中考语文试题的改革,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显得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研读文本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把语文教学分为三种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三是塑造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担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因此,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诸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在领会教材思想内容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课堂阅读教学课前要研读文本,课上要形成师生互动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
二是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要深入去阅读文本。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去深入阅读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了解,怎么能进行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对于文本还是十分陌生的阶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怎么可能有新的发现。
三是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教材的处理
现今经常谈到教改,如何改,怎样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同时,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还是采用传统教法,怕学生会跌倒,因而不敢大胆放手。分析课文时方方面面讲透,这样收效甚微,对学生又会产生误导,认为老师这样做是对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实际上教师应对大纲,教材深入研究,吃透大纲,洞察各类课文的个性,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裁剪教材内容,巧妙配置讲和练的内容,突出重点使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只要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可推而广之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以后的应用积累丰富的材料。
在教材中应把教学素材转化成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展开的层次,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探索获得结论的教学步骤。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老师不能因赶进度或其它原因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应巧妙设疑。用系列化的问题结论编织教学线索,或综合运作多种解读方法,由浅入深,主体展开或讲练结合,技能合一,读写开花,力求思想知识、能力与智力开发融为一体。
2.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能使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让学生要认识、端正思想,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比如,阅读速度,让学生上讲台以故事的形式复述阅读内容,比复述内容的准确全面、生动性。由学生讨论评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方法指导,分类推进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方法传授。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现时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学生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读的权利,结果是拿出文章不会读,读也读不懂,因而成绩上不去,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应授之于渔。如在讲授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方法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就能触类旁通。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一种模式。如教师提示——学生(或师生)研讨——学生练习——教师小结。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选择好的例子,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教师要作示范,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不能简单的重复,应重视学生技能的迁移,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粗细结合的阅读方法,分层次、分阶段的方法,便于因材施教,照顾全面。例如,讲读《我的叔叔于勤》一文,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指出两次景物描写的异同,再让学生体会两次景物描写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起什么作用。当然,要使学生能在阅读掌握知识,还应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具体的指导。根据教改信息,增加课内外文段的阅读,在对比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4.增加课外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容量,加快课堂节奏,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向课外辐射、延伸。学生只须在充满张力的思维和实践中,才能领略学习的愉快,才能获取切实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有了数量才有质量。可以吸取他人的写作技能、技巧,增长知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具体做法可以是引导学生阅读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或其他作品,也可以结合自读课或课余活动,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时沟通有关阅读信息。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上讲台,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自已看的是什么书,书中讲的是些什么内容,主题思想是什么?自己对此有何感想等说出来,让学生作评判,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又增长了知识,使师生在愉快中教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