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文华等
【摘要】本文从实验类型的开设、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环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动物学 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Q95-33,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49-01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动物学》实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识别常见动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基本解剖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和解剖性实验为主,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不能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近年来多年来我们在《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设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动物学》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和安排《动物学》实验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的设备,在实验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优化组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发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将蛙类系列实验优化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增加了蛙类骨骼标本的制作。同时,我们也注意引导学生不仅要利用实验材料,还要观察市场上销售的动物,把所学的动物学理论知识和实体动物联系起来,开拓思维进行探索性实验。例如,在河蚌的形态观察和内部解剖实验中,观察其形态特征、运动和摄食,并进行解剖实验,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观察周边市场销售的田螺、鱿鱼和乌贼,比较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所在纲的主要特征。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进一步加强和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的基本方法,演示实验动物的解剖过程和主要结构,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预习下一次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我们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例如,在原生动物实验前,安排学生到校园及其周边采集水生动物,回到实验室进行培养、分离;鱼类系列实验前,要求学生到市场调查常见的鱼类及其分类。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只讲解实验原理、目的和步骤,而且需要着重讲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操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为2至5人一个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般不采取直接回答,而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互相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
3.充分利用实习环节,提高实践效果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课堂,通过野外实习,把理论和实际有机接轨,更加巩固所学的理論知识。在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我们考虑到在理论课堂上已讲授了动物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实验教学上就不再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既避免了与理论教学的重复,又缩短了教师的讲解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探索时间。在动物学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在动物园观察和识别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鉴别性特征,并进行分类,为了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野生动物联系起来,然后到野生动物园观察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等。野外实习结束时要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既丰富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动物学实验考核一直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实验操作成绩所占比例偏低,导致了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这不利于全面检查教学效果,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对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了调整,实验课单独考核,学生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在每次实验过程中,学生出勤率、实验操作效果和实验报告等给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我们编制了动物学实验考试题库,实验考试采取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内容包括技能操作、动物分类、分析和解决问题三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绪生,王国秀,吴法清,等.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