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5-05-22 21:10罗振林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示范性实践

罗振林

【摘要】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本文以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为契机,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提高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及建议。

【关键词】学科专业建设 示范性 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20-02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學校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为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序、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如“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重点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文件及相应的政策配套和保障体制,交通运输专业是学校第一批升本专业,也是第一批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为了落实学校的文件精神,学院以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为抓手,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绩。

1.交通运输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实践

1.1开展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思想讨论

按照学校2013年应用型本科教育思想研讨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体系建设,加快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的要求,学院组织全体教师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特点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弄清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2建立校企合作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大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把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及时引入理论教学环节;借助企业软硬件资源为教学服务,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协同育人平台”,把企业的优势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载体推进校政行企合作。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进入学院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践课程。

1.3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走“大专业、细方向”的道路

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在专业建设上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并考虑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未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细化为三个方向:综合运输、港口管理工程、国际航运。优点是专业学习方向具体,可实现师生互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国际化、复合型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4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根据社会调查获得的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使应用型课程体系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在交通运输业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宽口径,高素质,大专业”的概念,本着“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设计思想,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毕业需修满173学分,必修学分130.5,选修学分42.5,在必修课中,学科基础课占45%,专业方向课占14%。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了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平台,加强专业课程之问的互通性,实行宽口径教学。

1.5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结构与水平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较高、数量适当、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师资队伍。在交通运输每个学科方向,有一位学术带头人;遴选和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名师。按照“重在结构优化,兼顾数量补充”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数量按低于1∶18的师生比控制,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8人左右,其中副高以上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达到100%,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30%,专业教师双证率达到80%。教学名师1名。外聘兼职教师的比例有明显增长,加大知名专家学者的引进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1.6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抓住学校扩大规模和新校区建设的机遇,坚定目标,大力争取中央财政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扩大实验室规模,优化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层次。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7严格实施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制度,树立良好的教风

学院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坚持每学期三次教学检查,把好教学过程各环节质量关;建立听课制度,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严格审定与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细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做到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健全奖惩激励机制,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控、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8严格考试纪律,以良好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

每学期末学院都召开教师、学生考前动员大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明确考试纪律和考试要求,不断强化师生的遵纪意识。与此同时,制定了试卷命题审查、考场监考、巡视、评卷、考场纪律等方面的工作规范,严格把好“试卷命题审查”、“考场监考、巡视”和“阅卷”三个环节,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推动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

2.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虽然交通运输专业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专业设置上考虑了社会需求,但是在专业内涵建设中还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专业发展之初存在模仿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适应。

2.2课程结构有待调整,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需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延长学生的实践时间。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看,理论课程依然占据着较大比例,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人才理念固然不错,但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也是人才培养的本身需求。

2.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本科教学需要

虽然学校加大了急需人才引进力度,但引进交通运输(航运方向)专业教师难度较大,教师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要,缺乏高水平的中轻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影响了学科专业向高层次发展,“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优势还未形成。

2.4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较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还较少,这给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较强,许多学科的教学是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的,这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较为薄弱,稳定而完善的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专业建设中的又一难题。

2.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

学生中上课迟到、无故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缺乏远大志向和学习动力,不能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3.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规格人才培养需要

坚持以培养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根本,以培养知识加能力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3.2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教学为中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具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着力发展与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体系,通过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逐步达到相对稳定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培养服务地方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好保证。

3.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体现“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素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大对各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人才引进、智力引进和培养等方式改善师资结构和质量,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5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中心,提高资源利用率,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计算机上机等教学环节;把以课程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验证所学,发现行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唯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检视与思考[J]. 教育探索,2011(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 . 高教论坛,2010(10).

[3]江安凤,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3).

[4]付燕荣等,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

[5]赵建玲,浅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定位与发展[J]. 科教导刊,2013(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示范性实践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打造赵李桥品牌 建设示范性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