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46-01
一、培养爱国情怀。
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修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例外。在语文课程中培养爱国主义,在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眷恋,对民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及其可歌可泣的事迹的感动,屈原、范仲淹、商鞅、孙中山应当成为学生人生楷模和榜样。孔孟的忧国忧民,老庄的深刻与洒脱,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最后在黑板上写下的大字“法兰西万岁”,让我们都为之感动。学生要感受汉语语言的美妙,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语法的灵动。
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是与对人的热爱是一致的,爱国情、民族情正是亲情的升华。有人说一个成熟的男人一生只能流泪两次,一次在母亲床榻前,一次是民族被入侵、山河破碎时。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它表达了人世间最朴素最深切的美好感情。
二、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渴望了解事物和理解事物奥秘的情感。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和事业创造首先取决于这种好奇心。如果说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发展与创造的外部动力的话,那么好奇心就是发展与创造的最本质最内在的动因。瓦特由于对水壶冒出的蒸汽的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于对树上掉下的苹果的好奇创造了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造同样离不开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我们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就必须把好奇心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卡文·萨根的《世界上没有傻问题》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实践表明:幼儿经常会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草是绿的?”而中学生则逐渐失去好奇心,担心提出“傻瓜”问题。究其原因,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一定发生了什么。如某些老师会以一种生气或嘲讽的口吻反问道:“你希望月亮是什么样,方的?”孩子立即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惹恼了大人,几次三番,就有孩子不再科学。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问,倡导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增强正义感。
正义感是一种维护正义的高尚情感,它最具魅力的人格因素,是人文精神的灵魂。“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这句名言是对正义感的很好的注释。
正义感的培养远比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美德的培养更困难,是很难通过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奏效的,因为正义感的典型表现是反教条的。语文中的生活性、形象性、榜样性是培养正义感的最好途径。
四、积极的合作态度。
健全的人格中最基本的最具活力的因素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深刻、最有普遍意义、最有生命力和最光辉的思想。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积极的人生榜样,这些人生榜样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榜样的教育意义是生动的,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境遇和矛盾冲突的努力奋斗是那么生动而亲切。语文的解读是多元反应,有其独特的体验和独立见解,正是培养自主性的最好情境。
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合作的态度是时代所要求的极其重要的品德素养。合作必须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尊重他人与独立自主应当辩证统一。语文把合作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解读和资料收集与处理,而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樹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客观看法,它反映客观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是人们判断是非、区别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决定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凡是对社会作出过较大贡献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定有正确的价值观,而错误的价值观必定对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那些性格矛盾行为分裂的人必定与其价值观不统一不和谐相关。正确的价值观概括为真、善、美。因此,语文应该指向求真、向善、爱美。语文中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供素材。
六、尊重科学的态度。
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真话,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说真话是德育目标的底线,但说真话又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学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习惯说套话、空话,甚至假话。老师很讨厌学生说套话空话。然而套话、空话哪来的?归根结底是教育给他的。在语文中应当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应当说真话。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当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强调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正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科学态度。
总之,当今时代,每个人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人格的健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