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刻不容缓,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落实还是很不到位的。本文就针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缺失,提出一些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化学教学环境教育渗透背景: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造成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为化学因素,而改变﹑改造生态环境的最重要手段是化学方法。而在中学化学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而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却都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很少真正地去落实教学中的自然、社会的环境情感教育。
由此,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地将化学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其中的环境教育因素,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过程之中。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长远而艰巨的教育任务。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结合中学化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将化学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作一阐述。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现状缺失
(1)过于注重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环境教育。大部分化学教师虽对环境教育有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有关环境的知识在中考很少,而且都是一些简单的常识题目,教师和学生都未能对环境教育给予重视。因此,在化学中适当渗入一定的环境知识,这是引起化学教学关注环保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2)中学环境教育资料不足,素材较少,趣味性不强,在化学教學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探究欲。
(3)化学教师缺乏应有的环境教育知识,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教师虽然也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但由于自身对环境教育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对环境教育无从下手。当然,化学教师对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挖掘不够也是制约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素材,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整合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中的STSE的材料,渗透环境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多问题与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大气”与“大气污染”,“水”与“五水共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教材,利用教材中的STSE材料,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环境教育。
如结合工业制取氨气,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工业尾气中的氨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去,用什么方法将它除去?它可以得到哪些产物?如果一个大型化工厂发生氨气泄漏,你是一个消防队员,你怎么办?你是一个化工厂附近的居民,你又怎样逃生?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碱性物质,一般可用酸溶液或酸性溶液吸收成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H3用浓H2SO4吸收,氨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捂着鼻子逃生)。另外,教会学生在遇化工毒气泄漏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逃生的措施和方法。在这里,还可以把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件提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这次事故的伤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这就必须利用化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在不偏离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编入一些有关环境保护与化学相关的题目,强化学生“环境与化学密切相关”“环境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2.对一些化学实验改进,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接给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好多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的利用和产生。化学实验中很多产物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不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菌或毒性更弱的物质。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实验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制改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结果因为反应用量增多,搞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比如要制取1升硫化氢气体(标准状况下),通过计算大约需要的硫化亚铁,再用天平称取该量就行了。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充分利用世界保护臭氧层日,世界水日、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植树日等搞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活动
在这些节日里,不但要求学生弄清楚节日的主题思想和主题词,而且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找一找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一些资料,并作好交流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节日的实际活动,感受节日的意义。然后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学生感知环保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4.利用课外实践,落实环境教育。
只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搞环境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市水资源短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节约每一滴水,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可让学生写节水小论文,给学生观看土地沙漠化的科教片和电视中的有关水的公益广告等)。在教学中要多传授这方面知识,例如,垃圾的分类;金属的回收,纸的回收,塑料的回收等。让学生感觉到环保不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也利在当代,利在个人与企业。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说过的一句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野外焚烧秸秆给环境和成都市双流飞机场的飞机起降带来的危害,可使学生起到劝说家长、协助市政府取缔野外焚烧秸秆的作法;为了改变学校的小环境,可指导学生在学校爱护绿色植物、种树栽花、美化校园。
(二)充分挖掘课外环境素材,构建多元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1.利用田间地头的独特环境,可以开展一些“田间地头”实验,以饱满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学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自然界有着丰富的实验资源,田野中的作物,山上的果林,池塘的鱼类,家畜家禽甚至山川、河流、土壤都成了我们的实验器材。例如,空气清新、天空清澈,蓝天白云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还有学校的周围的土地为师生非常方便地取到土壤样本。在不同的季节可以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
例如,基于马涧——杨梅之乡的特色,我们科学小组就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科学实验模式制定了不同成熟度杨梅的酸碱度测定的实验研究。
“田间地头式”实验模式发挥了山村材料之优势,补充正规仪器之不足,扬长补短,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样,且丰富多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实效,更具有强的说服力,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让学生走进社会,去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通过身传言教,在公共场所宣传“低碳生活”相关知识,倡导环保、绿色、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小结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化学不只是带来污染的,而治理消除污染必须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其在学习化学时不但学到了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在学习化学时感觉身心愉悦。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
[2]高兆林,谭丕亨.绿色化学浅说[J].山东化工,1999.
[3]刘静玲.绿色生活与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俞巧红.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