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云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课本上的材料和题目的呈现大都遵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问题,用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导致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
小学数学主动性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有序地进行的,“老师牵着学生走”。而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谐的课堂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而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关键是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抓好课堂质量,教师首先要备好课。这不但要备好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订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课堂里精讲、精练,并且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课堂创设问题时,教师应该把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问,或者让一些对数学较困难的学生多点启发,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亲身参与体验。而学生有所发现、领悟时,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堂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学生对例题是否掌握,也是通过课堂练习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练习时,尽量让学生到黑板去演算。尽可能地照顾到一些后进生,这样教师还可以在旁帮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计算过程;或采取“一帮一”的方法,让优生、后进生分为一组,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讨论后集体订正,这样也可以照顾到后进生的成绩。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灵、思维得到充分的解放,从而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境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境,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积极地思考。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學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认识角》这一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的活动,直观感知“角”。“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教师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边,4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掌握新知,提高技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在乐学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主动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转化成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计算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四步法”:一看,即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二想,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则混合运算);三算,即按想好的方法、思路进行计算;四查,即进行检查和验算。在学习了“四步法”后,学生计算的能力有所提高,逐步做到“准确、迅速、灵活”,学生由于学习得法而尝到了甜头,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消除怕受挫的心理,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小处着眼,从一道题、从一节课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学习方法,真正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也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