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杰
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对学生问题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懂得,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技能基础,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教学思维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获得更为有效的发展。
一、正确处理课堂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仅仅实现知识的搬运过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努力搭起师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上面,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出发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不怕答错的情况下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方面出现了问题,教师也应该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判定这一内容时,有的学生在回答时会说“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两个腰也相等。由于三角形是否等腰三角形并未指明,学生是在假设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得出的相关结论,因此结论也是不成立的。但是,教师并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保护,对定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点拨,学生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意识的养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观察、比较,通过鼓励学生的动手动脑,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激发学生“多问”
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让学生多问,只有多问,学生才能在提问中不断养成勤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养成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多做一些努力。
首先,要营造一定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立足于知识的传递,那么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惰性中,不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这种惰性逐渐地改掉。例如,在讲解公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从上海到广州如果乘火车的话,里程大概是1812千米;如果做轮船的话,里程大概是1691千米;如果乘坐飞机的话则约1100千米,然后向学生提问:“对于这三种不同的路程,你有什么想法”?大多数学生都会疑虑,为何同样的地点,路程却有不同,于是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继续问题设置的时候,要让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难度也要适中,问题的设置既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中,也要让学生不要觉得太简单,这样就失去了问题设置的意义。
三、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以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初中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一些实践操作活动,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先给学生弄了一些小纸条,上面分别写上一些长度:10CM、12CM、17CM;10CM、12CM、25CM;10CM、12CM、22CM等,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判断这三组数据,哪些能够组成一个正常的三角形,哪些不能,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无疑提高了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其次,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联系,这样既能使学习数学的难度降低,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四、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
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逐步养成思维意识和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才有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与三维教學目标的有效落实。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基本过渡。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的时候,涉及到三角形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举出一些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在观察不同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与总结出三角形的具体特点。这样,就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基本的思索过程。
其次,教师要注重数形的有效结合,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关注数,才能让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学生只有关注形,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图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巧妙地联系数、形之间的关系,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方程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不等式的解集与图像来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这样能够尽快地让学生掌握不等式与方程的内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数学的知识,同时也要养成数学的思维,这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每一节课的有效进行中得以实现。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具体做法,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2][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家燕,王前,刘玉忠,刘莉.中学数学思维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