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多元文化内涵析要

2015-05-22 06:08王峰邓宇凯张晓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道家儒家

王峰 邓宇凯 张晓琳

【摘要】通过对“气”字的历史演变,并从儒、道、医三家对气的理解和认识入手,深入分析“气”的不同文化内涵。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气”字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观点,需要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熟悉理解基本认识,融会贯通,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气;儒家;道家;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41-02

“气”在我国儒、道、医三家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但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多元的传统文化视角加以认识和理解。在对生命的认识上,“气”的概念和理论运用都充满着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气”的文字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气”的多元文化内涵与特征非常典型,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最核心的理论。但什么是气?各学科却有着不同的解释。首先从字形上来看,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其字形见下图),接近现在的“三”字,但略带波纹,中间一横短,上下两横长,是天地之间飘逸着的云雾。气的象形字,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1],意指气的本原状态,即说明气的物质性。到西周金文的“气”字基本上承袭了甲骨文的“气”字构性,也是以三横来表示。时至秦代,小篆“气”字,就演变成了三个斜道,就像是由下朝上升起的气体在地表摇曳,在空中流动。再后来楷体就变成我们今天常见到的“气”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言:“气,云气也。象形。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云:“齐人来氣诸侯。”米既,“氣”或从既。“饩”,氣或从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代“气”字有“米既”、“氣”和“饩”等写法和涵义。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气”是“氣”的古字,而“氣”是“饩”(餼)qì)的最初写法,所以当“馈赠”讲的氣又加了个“食”旁。“氣”的这个意义后为“饩”所代替,“氣”则泛指一切气体,于是便取代了“气”字,古籍中只有“氣”而无“气”。现在是“氣”简化成“气”,正恢复了古意[2]。

2道家对“气”的认识

“气”的概念从一般意义到哲学范畴,再上升到“气一元论”的宏观概念,道家是功不可没的。以老子的“气一元论”为代表的宇宙生成论,以“气”说明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关系。老子明确将“气”划分为阴阳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停地交感变化过程之中。但怎样才能使这二股气流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时冲气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冲气即阴阳二气交和之气,也就是太极图阴阳鱼里面的那道黑白曲线,阴阳二气靠这个中和之气才能阴以滋阳,阳以养阴,保持气的运行通畅。这也是“冲”气的运动特点,由它不停地调和阴阳,协同合作而化生万物。窃以为老子关于这个“气一元论”的“一”就是指冲气,体现冲气调节的作用。此外,道家对气有三种写法和解读也很有意义。第一种写法“炁”,这是古代道家“气”字的写法。道家的这个“炁”字,上面是“无”,下面的“灬”是“火”的异体字,意为无火之气却可以产生能量,也称之为“先天元炁”(无火之炁),可成为浑然一体之气。古人认为,“炁”指的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炁,纯而无杂之炁。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的术数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谓之“炁”。只有当人体进入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状态,才是真正达到“炁”氲氤的真境界[3]。第二种写法“氣”字,这种写法是从中国古代道家和古代医家的认识而来,人们认为人吃了谷米,有了生命才会有呼吸之气,所以也称为后天之炁,即米谷之气。第三种就是今天通用的“气”字,现在通指大自然之气。

3儒家对“气”的认识

“气”字产生之后,在儒学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意7思上的变化和解释。古代先哲们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从云气的流动、变化,概括出“气”的概念。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气”作为哲学基本概念的人是周朝伯阳父,他在《国语·周语》说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蒸,于是有地震。”这里提出的天地之气、气分阴阳、阴阳有序这三大观念奠定了后世“气”之理论基础[4]。除此之外,此时的气论已经成为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并说明社会变革的理论。对“气”的认识上,道家以老子为代表提出的是宇宙论;儒家则是以孔孟为代表生成的道德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激励着一代代中华民族发奋图强,不断前行。但这种“气”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内心正直的道义和天地交感,万物互动,才能产生的浩然之气,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志气”。这里孟子讲的“气”是形而上的,属于哲学概念。

4中医学对“气”的认识

中医学以气作为人体生命的本原,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并认为生命是自然之气交感的产物。“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5]。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气”之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庄子在其著作《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6]”阐明了气对人体生命的至关重要性。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162篇文献中,涉及“气”的内容尤为广泛,其中用“气”作篇名的有19篇,内容明显涉及“气”论者尚有115篇,两者共134篇,占《内经》总篇数的82.7%,其所载各种气名共为2997个,气名分类271种[7]。在那个惜墨如金的年代,《内经》光写“气”字就近3000次。《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有四种运动形式,即升降出入。在生理状态下,“升”和“降”、“出”与“入”是相反而成的,是一种动态有序的过程,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的健康和旺盛。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就会升降出入失序,出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研究气象学对人体影响的学问。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说的都是宇宙万物及生命的本源。这些“气”都是在论述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临床诊断等问题,但是中医学“气”的概念不能通用于不同学术领域关于“气”的解释。

综上所述,“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在不同学术领域却有不同的内涵。道家说的“炁”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儒家讲的“气”是一个沟通天地万物的桥梁;而中医学说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正是由于这些文字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生命观而又具有不同内涵,因而需要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熟悉理解其基本认识,融会贯通,继承前辈思想,更深入地探讨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敏卓.“气”之生命性特征解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100.

[2] 王晓龙.实用中医字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649.

[3]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7.

[4] 李霞(著),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9.

[5] 王全年.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5.

[6] 李乃龙.庄子分解[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3.

[7] 赵春江.从卦象谈气血[J].河北中医,2013:(1):56.

(收稿日期:2015.01.26)

猜你喜欢
中医学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