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们将成长为社会建设的有力承担者。但是现阶段,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受社会转型期形成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问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和不成熟性。本文旨在對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调整。
一、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属于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范畴。关于政治心理的界定,王浦劬认为:“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①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可见,政治心理是一种内涵丰富、结构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处于变化但相对稳定的感性反映。政治心理受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但也反映了所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群体政治心理是受他们所处现实生活影响和制约的,对政治生活各方面产生的相同的感性反映,分析大学生的群体政治心理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动机四个方面进行。
二、我国中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现状
(一)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水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国策有认同感,但是对某些深层次问题存在认知缺失和判断偏差。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知识有了正确的认知,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领导和取得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还未完全成熟,受外界影响较大,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爆发,使得中学生群体易产生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比如,有些学生对我国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机制认识模糊,还有些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区别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和鉴别。
(二)具有稳定积极的政治情感,但存在一定政治冷漠感
政治情感是在具有具有一定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主要表现在对国家、政党、国体、国策、法制等政治客体上。我国中学生普遍具有稳定、持久、鲜明的政治情感,往往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政治认同感,比如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热爱、对维护国土完整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足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冷漠情感同时存在于一些大学生身上,在突发政治事件的状况下,他们表现出高度热忱的政治情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关注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动态。
(三)政治态度多元化
政治态度是政治情感中相对稳定的内在感情体验,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和政党选择上。绝大多数中学生是共青团员,也有不少中学生会在中学期间递交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这表明中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感和信任感。但是随着改革开发和新世纪的信息爆发,受基督教、佛教、道教、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中学生政治态度多元化和政治信仰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政治动机功利化
政治动机是激励和推动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政治动机包含政治活动参与主体的内在心理动机和外在动机。就外在动机而言,社交需求占主体地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为了获得安全感和谋求更为简单的生存方式,个体必须寻求他人的认同,这就产生了社交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政治活动归属于第三层次社交需求的范畴里,他认为政治活动是与人维持正常交往的重要活动之一。而自我实现需求和尊重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两个层次,他们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组成。说到底,尊重需求中的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是理想化的,政治信仰恰恰能给予人理想和目标。但是现在许多中学生的政治动机呈功利化趋势,他们入团、入党的动机是力求走上仕途,获得更大的权利,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这种政治动机功利化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和警惕。
三、当代中学生政治心理成因
(一)政治文化素养
个人政治文化素质的形成阶段主要是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六年中学基础教育。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刻板的课本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调节。这种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对政治文化学习产生了消极甚至是逆反情绪,使得学生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判断问题缺乏理论工具,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政治认知的偏差。
(二)心理发展状态
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年的心理状态被许多心理学家喻为“疾风怒涛”时期。他们情感丰富热烈,易冲动和爆发,持续的时间却很短暂,两极性十分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曾在他的著作《青年期》中描写过青年的情绪是十分不稳定的,兴奋可能很快转变为冷淡,快乐可能转化的悲伤,心怀美德同时也易于被诱惑,向往亲情爱情却有渴望独处。总之,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未成熟性时刻影响着政治心理的构建。
(三)社会的时代影响
人的思维意识受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而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种物质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人的思维意识不断地经受考验,政治心理体系不断得到重建。在重建过程中,转型期的社会问题的影响尤为显著,诸如物价攀升、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执政党腐败现象严重等社会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加之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也对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了阻碍。
四、加强和改进中学政治心理教育
中学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别是他们的心理机能的成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中学政治心理教育是构建和完善政治人格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因此,在个人政治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政治心理教育要鼓励和支持积极的政治心理,引导和调试消极的政治心理,提早避免不良政治心理对学生的消极作用。针对政治心理的成因,笔者认为中学政治心理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一)提升政治文化素养
政治文化素养薄弱是中学生的普遍问题,这个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政治课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平易近人”。首先,学校、教师和家庭都要深刻认识到政治素养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携手确保政治课的有序进行。其次,政治教师要丰富理论课的教育形式,遵循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引导规律,以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为选择标准,善于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和手段,丰富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同时要优化课堂政治理论教育形式,积极采用小组讨论、社会实践、小组辩论、演讲、竞赛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引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增进政治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由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政治实践的缺乏,青年学生对许多政治问题的理性认识不足。他们仅仅凭借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周边环境给予的反馈进行认识和评价。中学政治心理教育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帮助学生增进认识、加强政治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在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上,教师不该仅仅拘泥于课本,要联系当时史实,教育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③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时代精神,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创建对青年政治心理有益的社会环境。政府要竭力解决社会问题,全力创建和谐、公平、正义、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应该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透过网络来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学校要积极创建健康、民主、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加政治实践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成年后参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家庭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首要场所,因此,家长应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切实做好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向他们传递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培育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
注释:
①王浦动.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12:82.
③习近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3.
作者简介:
贺宇姣(1988-),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