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斌
【摘 要】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得重中之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其性别特征更引人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为促进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自治区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多次、多部门开会研究部署,针对新疆农业大学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及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分析;建议;措施;就业观念;就业政策
一、2011年以来我校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特点分析
2011-2013年我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10206人,就业8639人,三年平均就业率为84.65%。
总的来看,一是我校女大学生到企业实现就业比例较高,2011年占就业人数69.37%,2012年占52.48%,2013年占47.74%,企业是我校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但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二是我校女大学生通过国家基层项目(选调生、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实现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大,这一比例基本与区内高校平均水平持平。三是我校女大学生升学(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占就业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大,其比例基本与区内女大学生平均水平持平。四是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较低,说明我校学生自主创业氛围不浓厚,条件有待改善,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政策层面
1.加强政策宣传。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试行)》(新党发〔2010〕18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运用报告会、图片展览、编印制度汇编并以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深入宣传国家及自治区关于毕业生就业政策,特别突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宣传教育,力争让每名毕业生都了解政策,调动其就业积极性。
2.用好用活政策。健全基层就业服务保障机制,扩大政策受益面,毕业生离校前进行20学时的集中引导性培训,充分讲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为毕业生走向职场提供帮助。扩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和范围,继续做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等国家基层项目工作。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培养,帮助她们正确对待当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鼓励和帮助她们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二)教育层面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人才。根据市场变化和就业需求对专业设置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修订,不能墨守成规,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的发展情况及各专业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避免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2.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意义重大。我校把提高质量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加强内涵发展。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完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管,从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3.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加大实验硬件投入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继续开展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性实践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创新平台。开展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使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才能得以发挥,动手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三)就业工作层面
1.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加强就业教育,逐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了专家师资库,选聘30多名优秀专兼职教师上课,自2011年以来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每名学生必须修够2个学分才能毕业。三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就业教育活动,专门邀请自治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三八红旗手"等来学校为学生做报告,用他们自身丰富的社会阅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准确评价自我,树立务实的发展观和就业观。这些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女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就业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做好就业服务。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我校坚持在做好学生就业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就业服务理念。畅通就业服务信息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岗位信息,拓宽就业平台。一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学校建立了就业信息库和就业工作专网,开设了针对女大学生就业信息专栏,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和网页内容,多途径推荐学生。二是搭建就业沟通平台。认真做好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沟通,使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工作常态化。三是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2011-2013年期间校级层面按专业大类举办综合类招聘会13场,小型招聘会150余场,其中针对女大学生10余场,建立了多层次的就业双向选择平台。专门组织针对女大学生的供需见面会,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3.做好女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不少女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缺乏经验,学校里虽开设有创业培训课程,但授课老师本身可能也没有创业经历,很难给予有效指导。我校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加大开办创业培训班力度,建立雄厚的师资专家库,逐步积累了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专家力量,从女企业家中选聘“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让有创业计划的学生跟着导师熟悉市场,为创业积累经验。学校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活动,对有较强创业意愿和较成熟创业想法的女大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先支持。
三、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明确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各方面工作职能,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好的工作机制,共同促就业。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氛围,用人单位需要逐步转变观念。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应该夸大女性的弱势,企业要改变在潜意识中对女性存在的偏见,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来看待男女毕业生。规范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加大招聘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害女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益的行为,努力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红英,汤海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
[2]杨国峰.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3]周祥龙.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深析[J].教育与职业,2007,(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