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象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这就是要求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应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中学习的主宰者。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做到“四自、二让、一许。”
“四自”——科学探究 突出自主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参与,到既当“导演”也做“主演”,让他们在四个自主中充分展示自我。
1.自主确定研究问题2.自主开展研究活动3.自主验证解决问题4.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例如:我在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先把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不同的沉浮现象后,我便搞了一次“民意调查”。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第一步:学生提出设想
1.与轻重有关 2.与大小有关 3.与空心、实心有关 4.与薄、厚有关
第二步:自由结组成立探究小组,每组重点研究一个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验证活动
第四步:展开总结汇报活动,让各小组展示各组的验证结果
遵循此种科学发展、自主探究的方式,为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让”——科学探究 强化实践
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探索。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实践”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凭借,没有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发现也就不可能实现。
1.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例如:在教《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告诉我们,他有一个以外的发现,水果里并不是都不含淀粉,苹果遇碘酒就便色了,同时,他举起了苹果。果然,他的苹果横切面滴碘酒处变成了紫色。同学们都特别困惑的看着我。我问那个小男孩:“你是怎么把它带来的?”他告诉我,他用塑料袋把切好的土豆、面包、苹果一起带来的。于是我让其他的同学也试一试,把土豆或面包、馒头等含淀粉的食物在苹果上擦一擦,再滴上碘酒,看会有什么发现?过一会儿,有的组喊到“变色了,我们的苹果也变色了。”我问:“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这个组的同学告诉我们说:“我们猜是面包的淀粉沾到了苹果上,所以苹果变色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告终。任何科学界的新发现都是在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的经历中产生的。
1.把自主实践的时间让给学生
由于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简单的验证某个事实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去发现规律。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证。记得章鼎儿老师评课时对一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有趣的统计。他的意见大概是:你如果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一半的时间是老师在活动,你是一个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给学生,老师的讲解等活动只占1/3,这样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探究、去质疑,往往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再一次开始,会使科学更真实、可信。
“一许”——科学探究 解放手脚
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学习研究,这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其实,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他们迫切希望发表自己的每一个设想,并渴望他们的设想能得到肯定的结果。这样便迫使他们去积极的寻找各种探究的渠道,证明自己的设想。
例如:在观察《蜗牛》时,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运动的观察都能很快的得到共识,而到了吃食物的观察却引起了争论,不是因为蜗牛吃什么食物,而是因为蜗牛长没长牙齿?在这个问题上,全班争论不休。大多数人认为没长牙齿,还有一少部分说,“蜗牛能吃东西,就有牙齿。”一节课也没有争出个究竟。快下课了,我出了个主意,让他们自由结组,去寻找证据,验证你们组的想法是否正确。下一节课,要拿出有利的证据去反驳对方,就这样全班就达成了协议,各自回去找证据。过几天,当我再到这班时,发现教室中静悄悄的,有少部分同学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大部分同学是垂头丧气。我问他们:“怎么了?斗志不高吗?出示你们的证据吧!“大多数同学没有出声,那一少部分同学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有利的证据,证明蜗牛有牙齿。我让他们展示出证据。他们有的把从网上、书上查到的资料贴到黑板上进行讲解,有的把蜗牛吃食物留下的细小的痕迹让大家观察,从而证实了蜗牛是有牙齿的这个结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做科学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及学习的主宰者。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东】